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揭阳牧童
揭阳牧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29
  • 关注人气:10,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证陈氏进入圩埔创乡应在明末清初

(2020-06-30 18:05: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考证陈氏进入圩埔创乡应在明末清初

陈镇朝

潮汕陈氏有庆堂理事会编,二零零六年印刷的《陈氏有庆堂族谱》第二百廿六至二百廿七页由原圩埔陈氏老人理事会撰稿提供的《揭东县曲溪镇圩埔乡简介》内中记述:

“圩埔陈氏开创者亨乾公,乃陈氏泰初祖二十一世孙,是凤塘宗举公二十世孙,是凤塘迁东凤的东溪公第十七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凤来此创业,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

“于清乾隆年间由东凤来此创业,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此说缺乏有力证据。其理由为:

其一,据黄月金主编的二零零七年一月印刷的《揭阳圩埔黄氏族谱》正文第十页之黄虞卿撰的《黄氏述训》所述:“孙元吉公,奉母许氏,自清初时流入揭邑圩埔乡,始创安居焉,为黄氏开基始祖。”这里明确指出:黄氏是清初流入圩埔。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是公元一六四四年,“清初”一般指顺治年间至一六五零年。若从清兵入关那一年算起,二零零七年则为三百七十三年。在《揭阳圩埔黄氏族谱》的第二百廿三页中又有一段记叙:“比如,相对晩来的黄氏,要建一座公厅,奉祀先祖神位,就有一些人出来干扰,而较早来创村的陈姓老辈就站出来劝止:‘鸟多支毛会添暖,我们要欢迎帮助更多人来立足、生根,繁荣吾村。’使黄氏公厅顺利建成。”这段记述明确肯定:陈姓来圩埔创乡,要比黄氏早。假定黄氏进入圩埔为三百七十三年,那么陈氏进入圩埔创乡当然要比三百七十三年更长。

其二,《揭阳圩埔黄氏族谱》正文的第二百廿九页之《东安古庙记》中记述:“明代及今,四百余年。”因此,陈氏进入圩埔创乡若不是在明末,最迟也应比黄氏的三百七十三年长。这方面我原有一文《三启东安——从圩埔寨门对联追溯其村名更替姓氏盛衰》,兹将全文引录于下:

揭东县城区有个圩埔村,它原来的名字叫东安,首先还是从下面这副对联谈起吧:

三启东安钟秀气,八成西就耀祥辉。

这是圩埔唯一的寨门上一副永久性的对联,它的横批为:三启八成。关于这副对联,有人说三与八代表圩埔十一姓,三代表三大姓曾、黄、陈,八代表其他八小姓。这样解释似乎也可以说得通,但这未免只是望文生义的主观臆测。因为圩埔姓氏的增减是这样的:建寨之初不到十姓,解放前有十三姓,现在则只有十姓。

根据笔者调查,据村中了解熟悉村史的老一辈人说,三启八成其意为:以三元启动八卦而建成。何谓三元,六十甲子,即六十年一轮回,称为三元。不过此为小三元;一百八十年为中三元,五百四十年则为大三元。小三元小变,中三元中变,大三元则大变,意为天变地变世道变,所以以前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

圩埔原始的名称叫东安,为陈元隆之子陈亨乾所创, 大约在明末清初。东安寨门建于清光绪初年,约公元一八七五年前后,建寨门时正是陈氏最盛之时,村名东安就嵌在上联里面。为何叫东安,当时创寨的陈亨乾迁自潮州海阳东凤——东凤陈氏系揭阳陈泰初公之后裔。东者表示不忘渊源,安者表示在此安族立祠。圩埔现存元龙公厅和元龙书斋,前者祀奉的神主即东凤陈元隆公。“三启东安钟秀气”,也寄寓着不管社会怎样动荡、变革,基业在此永存,子孙绵延不绝之意。

东安虽为陈氏所创,却又是一个杂姓人聚居的村落,但以陈氏为盛。有一件事似可佐证当时陈氏之强盛。约清同治年间,某年天大旱,在东安村后面的蜈蚣岭、鸡母头山上有一条山泉溪水可以用来灌溉田园。那时路篦、东安两村的人为了争夺水源,曾约定:某晚,到山上一决生死, 胜者得水,不往者为弃权。当时只去了七人,水既够分,遂不用决斗,结局凡去者都得水。而这七人中路篦村吴氏二人,而东安村的陈氏却占了五人。单凭去的人多这一点当然还不能遽断为盛的充足依据,但在封建宗法社会里,男丁的多少,壮丁的多寡,却是衡量盛衰的重要标志。而当时东安陈氏人口最多,壮丁最盛却是事实。当时的东安全村人口约六七百人,而陈氏占了四五百人,占其他众姓的一半以上。

东安地处金溪〔曲溪〕与埔田交接的小丘陵,山内人常挑柴草来东安出卖,故此形成了一个以柴草贸易为主的圩场。

清光绪后期,陈氏子孙因内部矛盾,引起争端,数场官司下来,两败俱伤,呈颓败之象,因此以耕种为主的陈氏,许多人被迫过番谋生去了。民国之初,黄氏也就在此时兴起,遂改村名为圩埔。

黄氏兴盛不到三十年,也因内耗之故遂之衰落。民国后期,曾氏逐渐兴起,至解放时,曾氏成为人口最多的大姓。土改时圩埔地主几乎都出在曾姓。黄氏人口次之,陈氏退居第三。经济状况大抵也如是。圩埔三大姓虽混居,但后来陈、黄多居东边,曾氏却多集结于西,这倒巧合了寨门上东启西就之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盛衰的更替,这是社会发展的辨证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安定团结相当必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族莫不如此。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初稿于揭东横山之阴、二零一八年七月十八至十九日修订于揭东陋斋(原文发表于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四《揭阳日报·揭岭风情副刊》;二零零六年四月《潮学》杂志)

在黄月金主编的《揭阳圩埔黄氏族谱》正文第二百二十二页中也提到:作(东安寨门)这副对联的是陈鸿嘏老先生……他把他的大名端端正正镌在我们的寨门上,以供后人见证。

如果《揭阳圩埔黄氏族谱》的记叙是准确的话,这就从另两个方面佐证了创乡应是明末清初陈姓人之所为。要不就是《揭阳圩埔黄氏族谱》和《东安古庙记》的记载不准确或失实。

其三,据二零零二年秋月续编、二零零四年印刷的《潮州陈氏族谱•东凤乡思成堂静隐公系族谱》中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十六世定可公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康熙五十四年是公元一七一五年,农历乙未年。

我们由此可以推论:因十七世元隆公单传,所以有可能娶妻较早。而十八世亨乾公又为长子,所以他与十六世的定可公或年龄相当或更年长都有可能。比如现在圩埔村中就有二十九世的芳字辈比二十七世的家字辈还年长的。年龄相当而辈份相差二、三辈也属正常。

假定十八世亨乾公十六世定可公年长,再假定黄氏族谱准确,那么亨乾公应是明末清初顺治年间(距二零零六年三百七十多年)或康熙年间(距二零零六年三百五十多年)之时就迁居东安村(圩埔)。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希望各位宗亲贤达提出有力的论证为盼。

鉴于以上的三点粗浅的认识,由此,我认为原圩埔陈氏老人理事会撰稿提供给《陈氏有庆堂族谱》的《揭东县曲溪镇圩埔乡简介》应更正改为:“于明末清初由东凤来此创业,大约已有三百六、七十年的历史”才比较接近事实。

二零一八年七月十八至十九日草于揭东无为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