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方方“封城日记”引发之杂感随笔

(2020-04-24 15:34:15)
标签:

时评

分类: 散文


二零二零年一月二十三日(除夕前一天)凌晨两点,武汉宣布“封城”开始, 直至今天(二零二零年四月二十日, 抗疫还未正式结束, 大中小学至今还未进校正式复课。)

俗话说, 三句话不离本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 很自然地我的关注就是文学界的人和事。看到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以后, 我就一直跟踪关注。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六日我把鲁迅《题〈彷徨〉》诗改了一下表达我当时对“方方日记”的观点:

抗疫新文苑,文坛旧战场。

剑刀皆出鞘,倚戟意彷徨

 

刀剑出鞘: 指那些攻击方方的人。

倚戟彷徨: 方方的心思。

后来我在一篇抗疫与方方的“封城日记”的文末提出: 从方方日记的遭遇, 不仅折射出抗疫中某些局部地方官员的从政心理, 也反映了民众的各种心理, 特别是某些文人的各种心理, 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地方官员的从政心理, 这涉及官场中的种种敏感问题, 因为我对这方面没有兴趣, 也不想深入去研究这些问题, 故不说。民众的各种心理, 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乎: 或别有用心, 或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或随风倒或被人利用……总之不一而足。这些我也不想说。我想说, 是某些文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

方方日记的遭遇,使我的思绪如天马行空: 唉!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我在《关注方方“封城日记引发之杂感·之三》中说:惊风乱飐芙蓉水,乱鸦聒噪滿天飞!不在其位谋其政,未知在位政何施?”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呢?只是不知“在其位”之后,又能否正确地“谋其政”呢?

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 写的是她在这个特殊时期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 这本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为何会引来那么多人的攻击、谩骂、侮辱、罗织罪名、甚至欲杀之而后快呢?让我冷汗直流的是,我似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 千千万万个秦始皇在义正辞严地下令焚书坑儒。不同的是, 两千多年前只有一个独夫皇帝秦始皇在下令, 而他要坑的是千千万万的儒生。而两千多年后, 却是千千万万个秦始皇在下令, 要坑的却只有一个儒生。

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倒退的。网络科技的普及与进步, 也理所当然附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网络谣言和病毒,像漫天迷雾一样遮蔽了许多事物的本来面目,使千千万万人一时迷失风向,但迷雾终必消散, 由此我联想起了两首古诗: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元·梅之焕《题李太白墓》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我把这两首诗改造了一下:

之一

网络大荒雾遮土,方方之名高千古。

风流云散网文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高谈阔论时下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司马迁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古人曾说: 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当今的“书生”却是生财有道了! 借助网络科技或用伪, 用诈,沽名钓誉,来个名利双收。其实就是为名为利因为看其文, 是“高谈阔论”、“轻薄为文哂未休”, 就是“鲁班门前弄大斧”。

因而, 我又改造了一下:

之四

天下攘攘为利往,天下熙熙为利来!

百无一用是书生, 于今“书生”诈为财。

 

如果方方的“封城日记”像那些诬蔑、陷害、声讨、攻击它的人说的那样,那么, 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岂不都要改写?所有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岂不都要销毁?所有中小学语文教材, 大学的中文系都要取消?那不是笑话吗?因为方方的“封城日记”, 和以上这些教材作品, 史论都是一脉相承, 而且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二零二零年四月二十日夜草于陋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