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洪洞县里无好人”说到秀才遇上兵

(2015-06-08 11:59:45)
标签:

洪洞县

李铁拐

吕洞宾

苏三

分类: 散文

从“洪洞县里无好人”说到秀才遇上兵

牧童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到大街前;

各位父老听我言......

越思越想越伤情,

洪洞县里无好人!

 

洪洞县里无好人吗?不用调查,这肯定是不实之词。甚至可以说是诬蔑,乃至血口喷人。可是,这唱词唱遍神州大地,而且唱了五六百年了。五六百年来,洪洞县人不但听之任之,而且安之若素,没有人怒发冲冠,也没有人组织群众集体上访上告,集体打官司,以把唱出此言的苏三或者编出苏三这么唱的编剧置之死地而后休。

这唱词出自中国京剧里著名的传统曲目《玉堂春》,也叫《苏三起解》。因为这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倒使洪洞县出了名,风靡全国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洪洞县关押苏三的监狱,现在也成了洪洞县的一大名胜古迹,吸引着中外游客。洪洞县人又在苏三监狱院外新建了陈列室,将有关苏三冤案的丰富实物资料陈列于內。据说,这所古代县级监狱,也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监狱史很有价值的文物,大概也可以申报世界文化物质遗产或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吧?

洪洞县里无好人!这是蒙冤的苏三发出的千古一叹。可以这么说,它是戏剧文学中的文学语言,并不是法律语言。所以洪洞县人没有人与这句唱词较真,反倒是同情怜悯起苏三的冤情。

说到这里,我不由联想起一件往事。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三日上午十一时二十分,XX祖庙理事会四头人来到我工作的学校找校长,校长带他们来到我的宿舍, 他们就我的一篇文章提出交涉。

二零零六年一月十六日,我撰写了一篇有关当地民俗的《XX竖灯竿民俗探源》,二零一一年初我把此文收进散文集《梦里功名》之中,书出版后我送了两本给XX祖庙理事会的一个朋友,所以,XX祖庙理事会中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为说清楚来龙去脉,兹引用文中部分内容于下:

这是XX乡十二年一次的盛大民俗节日,叫做祖师重光(重漆金身)。XX祖庙祀奉的祖师(土地神)即八仙之二的吕洞宾、李铁拐。

吕洞宾、李铁拐是何年何月何日跑到XX,被XX人尊为祖师(土地神)的呢?这二位声名显赫的大仙,竟然在XX这一小乡当起了小得不能再小的小神?是犯错误被贬,还是自愿跑到这里蹲点?这些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这二位仙长被祀奉在XX祖庙中,被XX人顶礼膜拜享受香火却是事实,这有他们的塑像为证。我也纳闷,这确实是大材小用。说句好听的,这二位仙长是深入基层,蹲点兼职;说句不恭的,这二位可是乞丐的始祖,他俩哪个地方不能去呢?

据说,吕洞宾、李铁拐这二位仙长云游四方(不知是接受什么任务还是自由散漫),一日走到XX地界,只见好大一片竹林,林中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好一个优雅去处!于是二位仙长在竹林中流连不忍离去,帮助本地人建设起美好的家园。

另有一说是某年洪水泛滥,瘟疫盛行,吕洞宾、李铁拐的图象随水漂浮到XX溪中,被XX人捞起后贴到了墙上。洪水退后,XX瘟疫竟奇迹般迅速消逝,人们自此安居乐业。XX人认为是得二位仙长的法力庇佑,自此奉其为祖师(土地神),四时祭拜。

总之,这二位仙长不管是随水漂游而来的,还是自己走来的,他们就这样在XX落地生根了。当然,树竹竿还暗寓着竹报平安,挂灯(丁)表示人丁兴旺。

这样的民俗活动,解放后XX乡搞了两次,而最隆重最辉煌的是乙酉年这一次。

文革时大破所谓“四旧”,把一切民俗活动统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法律的逐步完善,许多民俗活动逐渐被恢复。民俗与封建迷信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但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一刀切地割断开来。意识形态的变革往往落后于上层建筑,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区分不清,把握不准,纠纠缠缠。

一九九三年末,XX乡为了搞这样的活动,怕上面不同意,怕被横加干涉而流产,所以打出了一面偷梁换柱的旗号,曰“纪念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诞辰XX周年”,才幸免被阻。既然这面旗帜已用过了一次,现成的,这一次又同样挂了出来,不同的是,这次增加了“祖师重光”,和“纪念江万里诞辰”双帜并举了。

 

XX祖庙理事会四头人交涉的问题归纳起来为三点:其一,认为他们祀奉的祖师八仙之二的吕洞宾、李铁拐不能称为土地神。其二,不能称吕洞宾、李铁拐为乞丐的始祖。其三,不能用“偷梁换柱”这个词。

我解释说,纵观全文,我对吕洞宾、李铁拐是敬重的,也是肯定的,对XX乡的群众也是敬重的肯定的。因为想把文章写得活泼生动些,所以用了些调侃诙谐的语气及修辞手法,但也无损敬重肯定的主旨。其一,你们祀奉的称为祖师的吕洞宾、李铁拐,因为庇佑的范围是XX乡,所以只能戏称为土地神,还达不到城隍的级别。其二,称吕洞宾、李铁拐为乞丐的始祖,这是有书可查也是有典所据的,也无贬损吕洞宾、李铁拐以及XX乡群众的意思,这纵观全文是可以看出来的。其三,用“偷梁换柱”这个词,一是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二是贬词可以褒用,何况它也是一个中性词。

我再三解释,看文章不能断章取义,但毕竟牛与鱼之间很难勾通。有个别人提出了很可笑的无理的要求,甚至还威胁我……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我只好说,你们可以去请专家鉴定,也可以上告法庭,反正此文是我所写,我负责。

此事后来无下文。

XX祖庙理事会中的某个人的文化水平及胸怀,比之于洪洞县人,可谓天壤之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