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州音乐
(2014-03-03 17:53:26)
标签:
于隐庐地方特色人群潮水在哪里 |
分类: 散文 |
关于潮州音乐
牧童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
潮人,泛指今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操闽南语系之一的潮汕话的人,以及客居聚居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潮裔人群。潮乐,指潮州音乐,因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以及汕尾四市唐宋时的行政建置均属潮州府(郡)属下,故流传于上指四市以及世界各地潮人喜爱的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音乐统称潮州音乐。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这说明潮人有勇于开拓,敢于进取迎难而上的冒险精神。昔日潮人坐着“红头船” 远渡重洋到世界各地淘金,然后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扎根。也说明潮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灵活经营,适应能力特别强以及目今潮人遍布范围之广。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这说明潮人去到哪里,就把潮州音乐带到哪里。潮人人群既崇古德,又善应变,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懂得生活,因为音乐既可自娱,也可娱人,又有教化作用。潮乐作为一种乡音,它还可以成为连结乡谊乡情的纽带,用以凝聚人心,使其子孙不忘故土,乃至认祖归宗。这跟潮人文化和潮州音乐均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人说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这不仅是对潮人族群外延的描述,也是对潮汕文化在海外形成的概括。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前,潮乐在本土潮汕大地遍布城乡,遇有喜庆节日,万人空巷,盛况难以尽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对家庭的逐步普及,潮乐潮剧渐趋式微。时光跨进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潮乐潮剧跌入谷底,几乎只成了神诞和丧亊这种特殊时间和特殊场所才出现的稀有音乐。
爱好潮乐的人还是有的,但中老年人居多,而且日渐减少;乐室也还是有的,但已寥寥可数,且也日渐萎缩。
潮乐的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潮乐能否传承下去?潮乐要不要传承下去?潮乐值不值得传承下去?潮乐又如何传承下去?这是音乐界有识之士必须考虑的一系列的问题。
潮州音乐是中原音乐的活化石
潮乐值不值得传承下去?
对于这种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潮州音乐,读者非常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特色与价值。
潮州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二大类, 声乐即清唱伴奏;器乐又分为打击乐和管弦乐。不管是声乐或器乐,潮州音乐的特色是古朴典雅、轻柔细腻,优美抒情,韵味浓郁、风格鲜明。
特别是潮州音乐中的细乐,也叫弦丝乐或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而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汕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
潮州音乐既能表现小桥流水的情调,也能演奏气壮山河的史诗。
那么,潮州音乐又有什么价值呢?
潮州音乐是中原正音,是汉儒乐。
潮州古属南粤,秦代开始在这里屯兵设郡。由于战士戍边,官宦迁谪、战乱移民等原因,中原文化逐渐南移。韩愈谪贬潮州,在潮兴办教育,儒家思想也随之渗透到各个角落。宋、明两朝败亡都以潮州为终点。宫廷文化随着朝廷的后撤而流入。
《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晟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汕传播的明证。延至清光绪宣统之际,潮州音乐曾风靡全潮,尤为文人贵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称为儒乐、国乐。
中国传统文化,是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依据,又是使中国能够和合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潮州地处中国东南隅角,历代中原的文化,都被历史的大帚扫到此地而沉积下来。就全世界的音乐而言,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以古老、多样、优美而居最。而中国的音乐文化,像潮州音乐这样,既保留有汉唐遗响的弦诗乐,又有宋代的宫廷古乐、有宋明代的硬软套古乐、有宋元的戏剧音乐、有明清的外江乐、有明以前一直流传下来的“香花板”、“禅和板”佛乐唱腔等,像这样多乐种、多形式的传统音乐文化,再加上历代以来本地潮汕人民的创造和发展,这样丰富多彩的地方音乐,不要说世界没有,就是在中国也极少有。
潮州音乐那清纯的中音之色,如甘草清甜。它有江南丝竹的秀丽,又有海边特有的轻柔,又有柔中带刚的特色。至今,潮汕人还称高雅的音乐为“儒家乐”。
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汕头潮乐改进会和潮州市民间音乐团等组织。一九五六年潮州音乐团首次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汇演,获得首都人民广泛的赞誉。一九五七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获得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我国专家曹正教授认定潮州音乐是“华夏正声”,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李西安教授称:“潮州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杜亚雄称:“潮乐才是真正的唐乐。”
著名作家老舍也曽赋诗赞美潮乐:
一曲宋元遗韵在,
冠山韩水此情长。
著名学者赵朴初先生在听潮州音乐演奏后也曾写下如下诗句:
潮州音乐有宗风,
流畅中和听不同,
曲调宋元应有自,
浪淘沙又小桃红。
二零零一年十月,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北京举行。广东潮剧院应邀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表演,他们带来了古朴清新的潮剧和潮乐。观看演出的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他就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潮乐引起了刘教授的关注,当悠扬的古韵在剧院里回响时,他惊呆了“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这么纯朴、自然不造作的音乐。”作为一名深爱民乐、研究了五十年民乐的大师,这场原汤原汁的潮乐演奏,使刘教授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
刘教授一直在苦苦寻找真正的、纯粹的音乐。在音乐作品“包装成份”越来越重的当今,那种完全抛弃“包装”的、非常自然纯朴的音乐到底在哪里呢?当在长安剧院听完演奏后,刘教授激动地说,我找到了,它就是潮乐!
刘教授又说,“现代的音乐,越来越多地被功利所左右,作曲者在作曲时,演奏者在表演时都不由自主地受表演效果所左右,他会为了别人的掌声,甚至某种利益去创作、去表演,而背离了音乐作为作者、表演者表达自我内心情感的本来目的。但是潮乐没有,它的音韵是那么清新自然,丝毫没有造作的成份,它的表演者在台上也是那么自在,它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而不是刻意去感动台下的观众,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刘德海教授称潮州音乐为“绿色的音乐。
二零零二年二月,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的师生,由刘德海教授亲自带队,专程来潮汕地区领略潮乐神韵,研究这些古老而典雅的曲目。
无论是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轻快俏丽的潮州小锣鼓,还是韵味隽永的潮阳笛套音乐、抒情委婉的潮州弦诗乐、曲雅清悠的潮州细乐都让他们赞叹不已,久久陶醉。
这些古曲给大师们带来了一个丰富的音乐世界, 刘教授最后总结: “潮州音乐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调体变化复杂,刚柔兼备,潮乐几乎很少受到商品的污染,没有异化现象,至今仍保持一种平和、超然、朴素的情趣和向上的人文气息。”
在采风的基础上,民族乐团的师生回京反复研究排练,半年之后的二零零二年十月,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代表中国音乐活动最高级别的“二零零二北京国际音乐节”举行潮州音乐专场演出。古朴的潮韵倾倒了许多中外观众和大师。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如此高级别的音乐活动中推出一个民间音乐专场,这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民乐复兴计划从潮乐开始。为了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民间音乐,刘德海教授提出了行动计划,安排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一年学习一个地方民间乐种,而这整个民乐复兴计划将从学习弘扬潮乐开始,并把二零零二年定为“潮州音乐年”。
此后,国内一些音乐家和音乐单位相继来潮汕考察和采风,因为从潮州音乐中可以追索隋唐音乐的足迹和遗响,潮州音乐是中原音乐的活化石。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潮州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就是潮州音乐厚实的深远的特有的文化价值。
潮州音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州音乐老一辈人才众多,底蕴深厚。目前潮汕四市各县区都还有一些潮乐社或潮乐室,老一辈潮州音乐艺人还在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儒乐而尽心尽力……但有些地方潮乐已呈断层或青黄不接……老一辈潮乐艺人日逐减少,而在中青年中又后继乏人。
二零一二年四月九日初稿于陋斋
二零一四年三月三日修订于隐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