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意义深远功德无限的潮汕文学史——浅谈翁奕波主编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

(2013-06-10 16:34:23)
标签:

于隐庐

成就

局面

创见

风格

分类: 文学评论

一部意义深远功德无限的潮汕文学史

——浅谈翁奕波主编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

牧童

对于潮汕文学,我一贯来还是比较关注的。在我的印象中, 潮汕本土的文学可圈可点的不说乏善可陈,也确实寥若晨星。当我接到汕头大学翁奕波教授惠赠的,由他主编的出版字数共一百多万字的厚厚的沉甸甸的分上、中、下三册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时,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我心中的惊喜自不待说。这是翁教授等人献给潮汕文学的一份厚礼大礼,功不可没。

二零一二年底《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的付梓出版,这对于海内外潮人作家来说是大事,更是喜事。何谓大者?意义深远欤!何谓喜者?功德无限欤!

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的体例布局是这样的,上册为:《第一篇民国时期的潮汕文学(19111949)》和《第二篇 共和国前30年的潮汕文学(19491978)》;中册为: 《第三篇 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19792011)》;下册为:《第四篇 内地潮人作家(19492011)》和《第五篇 台港潮人作家(19112011)》。把民国和共和国,把潮汕本土和内地潮人、台港潮人的文学创作汇总总结评介,这就使原本潮汕本土单薄的文学因此而厚重丰富起来,而且,潮人拓展为“在潮汕本土生活和工作十年以上的作者”,所以,韩山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林伦伦在《一部为国内潮人立传存史的开山之作》的序言中指出此书的三大特点:心胸豁达,视野开阔;史学眼界,串珠成链;深度研究,独具慧眼。并总结“本书是目前对国内潮人文学研究最为全面和深透的著作。”此书在体例编排上可谓是翁教授很有开拓性的创见。

从体例布局上细看, 翁教授把潮汕本土的作家和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作为重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也是合理恰当的;因为这样编排既主次分明, 又详略得宜。否则,则有可能被人批评此书陷于喧宾夺主,乃至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篇 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19792011)》, 翁教授在这一篇的概述中明确指出这一阶段的潮汕文学:“就潮汕本土来说,无疑是最为繁荣,也是最为兴盛的。”所以这一阶段占了整本中册的篇幅,但还是有遗珠之憾,汕头、潮州、汕尾我不甚了解,但比如揭阳的邱文权、王哲珠、以及王史风、陈海生、黄艾睿等等,或未被提及,或被一笔带过。对作家作品应当怎样研究评论才恰如其分,这是另一个话题,但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有些人在地方文化上似乎名气很大,但其作品用文学史去烛照其实没多大价值;有的人存在争议,属社会上的敏感人物,但其作品用文学史的眼光去看或许是无法抹杀的,如邱文权其人等等,诸如此类我个人认为都不应遗漏,起码有罗列比较的必要。当然,这并非翁教授的责任,因为写史,是必须以占有大量的资料为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资料,也就无从研究评论,而资料的搜集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于共和国后30年潮汕文学中的新人更是如此,而邱文权、王哲珠者,就是近年刚露头角的新人。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名气看, 则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似乎远不如民国时期的潮汕文学,而潮汕本土的作家也远不如内地潮人和台港潮人作家。从生活在潮汕本土作家的现状看,以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为例,若说繁星满天的话,可惜不见月亮,甚乃未见北斗。潮汕本土的作家作品,缺乏大气厚重之作,所以没有在全国叫得响,乃至在省内叫得响的名作名人。一流作家欠缺,至多也只有一些二三流作家吧?林伦伦在序言中也点到:“此书对本土部分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文学史价值是比较高的,但对外地(包括港台)潮人文学研究的史学价值就相对低了些。”翁教授当然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他在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概述中对各种文学体裁分别明确指出:“好诗在潮汕诗坛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精品就更不用说了。因此, 潮汕诗坛真正的繁荣, 潮汕诗歌真正的崛起,还任重道远,还有待于诗人们进一步的努力和奋斗。”(中册28页)“潮汕散文的真正兴盛,还有待于我们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 有待于我们对散文创作艺术追求的不懈努力。”(中册37页)

“诚然,当代后30年潮汕文坛的小说创作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语言问题,……综观潮汕的小说作品,语言凝炼、准确、生动的作品不多, 语言的精练和技巧还是有待提高的。……当代后30年潮汕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一个明显不足, 就是对于方言的排斥”;其次是境界问题, 当代后30年潮汕小说创作的园地虽然繁花似锦, 多姿多彩, 但作品多停留于一般社会生活的描摹和反映上。一些作品依然沿袭着政治宣传政治说教的思维惯性去编排故事, 不少作品仍停留在潮汕乡土故事的演绎层面, 一些作品甚至沦为市场经济的商品, 而真正对人生、人性、宗教、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深层次思索、探问的高境界的作品极少。……再次是个性问题, 反观潮汕的小说创作, 虽然作家们都拥有潮汕这个独具一格的区域文化优势, 但真正蕴含着潮汕文化底蕴而呈现出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不多, 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值得作家们去努力探索与追求的。”(中册4950页)

当然, 潮汕本土的作家绝大多数皆为业余作家,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局限与制约,存在重重困难,主客观条件有可能使其四面楚歌,陷于十面埋伏之中,从而造就了目前这种尴尬局面。这是一个沉重而又相当复杂的话题。总之,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对潮汕文学的归纳总结,就向生活在潮汕本土的作家一方面既敲响了警钟, 一方面也吹响了冲锋的号角(这应当包括潮汕本土那些即将成为作家的或以后想成为作家的人在内)。如果潮汕本土作家清醒的话,此书的问世,客观上势必激励潮汕本土作家的创作激情,如莫言填补诺贝尔文学奖之于中国一样,潮汕本土的作家任重道远,作家们应当调整思路,把握定位,急起直追, 过长江跨黄河,创作出无愧于潮汕, 无愧于时代与历史的伟大文学来,这应是翁教授的希望与期待,当然也是我的希望与期待。

所以我说此书的问世其意义深远功德无限正源于此。我愿与潮汕本土的业余作家们共勉。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七夜动笔至三月一日抽空断断续续草于隐庐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