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中册)第四节孙淑彦、陈镇朝、林伟光、王少辉
(2013-03-03 16:57:56)
标签:
佳肴议论性葫芦散文作家第一部 |
分类: 转载 |
《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中册)
《第三篇共和国后30年的潮汕文学(1979-2011)》之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黄廷杰、黄国钦、曾(金享)
第二节蔡金才、董建伟、林渊液
第三节黄少青、吴小冰、邱喜桂
第四节孙淑彦、陈镇朝、林伟光、王少辉
第五节报告文学
第六节其他散文作家
《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中册)
第四节孙淑彦、陈镇朝、林伟光、王少辉
《陈镇朝》
翁义彬撰写
陈镇朝(1952-- ),字芳堪,笔名郑潮、方堪,广东揭阳揭东人。1970年到海南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7年就读海南农垦师范中文专业班,1979年被分配到海南农垦大坡农场任教,1986年就读中山大学中文专业。1988年回原籍揭东任教至今。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体裁涵盖诗歌、散文、短篇、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系广东省作协会员,揭阳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诗集《风雨孤舟》,散文集《牧童拾得旧刀枪》、《挑灯看剑》、《梦里功名》,短篇小说集《夕阳无语》、长篇小说《无法回避的疼》,报告文学集《数风流人物》,以及论文随笔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
散文,是陈镇朝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其散文创作,坚持“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写作立场。他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中明确表达,“我要写,也只能写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在第一部散文集《牧童拾得旧刀枪·后记》中也真诚袒露:“我需要大哭,也需要大笑,更需要大怒,于是我只好借助笔,与纸倾诉。”这种写作立场使陈镇朝的散文,秉承“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写作态度,敢于直面现实、流露真情。
陈镇朝的散文,是对社会人生百态的写真,也是他自己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其中既有冷静的理性,也有真挚感人的情感;既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也有对假丑恶的鞭挞。其散文,题材广泛、包罗万象,亲情友情、读书经历和心得、人生轨迹、文学追求、创作体会、山川游览、深入思考或片刻思绪、地方文化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不仅言之有物、内容充实,而且言之有味,有较高的艺术性,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教益和启迪。可以说,陈镇朝散文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结晶。
陈镇朝的散文,呈现出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一是沉郁、冷峻,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抒情的作品中。就像他在《答歧山论坛》中所说的,陈镇朝阅历丰富的一生也是“苦难的一生”。无论是小时候家庭的贫困,或是赴海南工作生活的艰辛,还是回家乡后工作上人事的阻绊、家庭中妻子遭遇车祸及因民间金融风暴而几乎倾家荡产的不幸,都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沉重的负荷。而他又是一个是非凿凿、敢爱敢恨的人,对于生活的苦难、点滴的美好以及种种不公正、不公平的遭遇敢于歌哭和抗争。他在《哭》一文中说:“哭,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哭,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哭,是沉默中的爆发;敢哭,才是真的猛士。”当然,苦难也历炼了他的思想和精神。反映到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朴实、冷静的文字背后,那种狷介自守、嫉恶如仇的品性和一颗隐忍、坚强、宽厚的心。其中在他写亲人的文章中,《祖母》、《父亲和家》两篇尤为典型。《祖母》一文再现坚强、慈爱的老祖母形象,丈夫游手好闲、喜喝好赌,年轻时就成为寡妇,挑着竹筐走街串巷谋生计,含辛茹苦养大三男二女并为他(她)们成家,年老患绝症仍不停操劳、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我”从海南回乡探亲时带她去看病、照人生唯一一张相片等细节,读之令人动容。小时候的“我”酷爱课外书,曾因此遭受父亲的阻止和暴打。对于这样的一位父亲,“我”没有埋怨、记恨,在《父亲和家》一文中深情回忆父亲命运中的种种遭遇及其操劳一生、嫉恶如仇、认理讲理的性格,以此悼念父亲在天之灵;结尾处的“仅此而已”,重如千斤,让人感慨无限。其它的如《上山》、《春节在异乡》、《无定庐记》、《寻寻觅觅》等回忆往事、抒写感受的文章,也都以质朴、深情的文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定庐记》中“之所以称无定庐者,一寓没固定场所和条件以自嘲自叹;二寓拙作先天不足营养不良,未长成不稳定以自箴自诫;三寓学无止境艺无止境以自强自勉也”,读之有无限的心酸。至于那些数量不菲的在叙事中揭露假丑恶的文章,虽然少有剑拔弩张的文字,但是在平静的客观叙述中蕴含了作者深深的厌恶和痛恨之情。《想起了教师节》、《杏田中学》、《校园呓语》、《自考面面观》、《写作体会》、《假做真时真亦假》、《师生关系》、《才学与优秀》、《走出梅中》、《十面埋伏》等等,都是其中典型之作。
陈镇朝散文的另一种主要风格是繁富劲健、灵动隽永,集中体现在其议论性散文中。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与作者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外,更与他长年坚持读书的深厚积累有密切联系。读书,是贯穿陈镇朝一生的重要主题之一。《牧童拾得旧刀枪》中长长一辑《书里春秋》就可以有力地证明。从“读书琐忆”、“焚书鞭儒”、“抄书琐记”、“拾书琐谈”、“借书记难”“买书记痴”、“失书记憾”、“书友记念”到“说书”、“有关书的话题”等等,全面地再现了一位醉心书本、孜孜以求的文化攀登者形象。赡厚的人生经验与渊博的学识储备发之于议论,使陈镇朝的不少散文联想丰富、视觉独特、匠心独运、识古透今、立意深远、见解精辟。《挑灯看剑》中的“女性话语”专辑就是典型代表。其中《妓女与政客》,采用比较的写法,揭示其在“投怀送抱”“取悦于人”以牟利本质上的一致;指出妓女出卖技艺乃至肉体多属被动,政客出卖灵魂多为主动;妓女表里一致,政客口是心非;妓女有自知之明,政客往往神经发热等不同,笔触相当犀利。《造美与拒美》,从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则民间熟语——“欲娶雅(女么)苏六娘”说起。明代潮州的荔浦姓苏一户人家的女子苏六娘,生得美貌无比,因与表兄郭继春自由恋爱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而先后殉情。当地人认为,荔浦之所以出产绝色美女苏六娘,就是因为寨门正对着桃山上的桃花,遂把寨门封垒。作者从这一则“拒美”故事中,深刻地揭示了潜存在国人心目中的“红颜薄命”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进而联系当代整个社会的“造美”浪潮,引发对自然美和人造美的思索,对热衷于人造美的时代风气提出质疑,有的放矢,发人警醒。在其它文章中也不乏思想深刻、构思新颖、意蕴深厚的佳作。如《伟大也要有人懂》,谈论伟大者的孤独,引发人们对民族素质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反思,寄意深远;《悲剧的力量》,肯定悲剧的重要意义,其中运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材料来作证,可谓别具匠心,有点石成金之妙;《医家与作家》将两种身份的人物进行比较:医家越老越值钱,作家佳作产于盛年;医家可凭经验依葫芦画瓢,作家要篇篇翻新;医家有私,作家无私;医家无寒族,作家无豪门。可谓体验真切,目光如炬。
当然,陈镇朝散文并非只有上述两种艺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旅游散文。吴国钦在《挑灯看剑》的序中认为:“写旅游散文,毕竟是需要一点闲情逸致的,陈镇朝在这方面可能有些欠缺。”确实,陈镇朝的旅游散文并不能用清华高蹈,优美雅致之类的词语来形容。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旅游散文,往往不是关注山川景物的自然美,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文性上,或记历程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或写异族人物和风情,或忆萍水相逢的友谊,或关注社会风貌的美丑,或借题发挥、论史评今,闪烁着独特的知性美。《长城上的沉思》、《故宫与现代文学馆》、《沙头角纪行》、《川行杂识》等就是其中的佳作。此外,陈镇朝文集中也出现了《故乡大池》、《夏夜村景》等汪曾祺式的以风俗美、人性美、意境美见长的作品,出现了《过年漫笔》等周作人式自然散淡的作品,还有《有关书的话题》、《名片与常识》、《十面埋伏》、《走出梅中》等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辛辣或辛酸幽默,更有众多点缀文中作者自作的诗、联所增添的书卷气。所有这些,使陈镇朝的散文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
也许是因为后期写作的题材更加广泛,缺少深入思考、静心熔铸的时间和精力,陈镇朝的散文有后不如昔的感觉。当然,陈镇朝如今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我们还可以期待他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