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地空余黄鹤楼

(2012-07-09 23:27:53)
标签:

崔颢

宋体

《黄鹤楼》

武汉长江大桥

杂谈

分类: 游记

此地空余黄鹤楼

文/摄影 牧童

此地空余黄鹤楼

提起武汉,人们首先会想到黄鹤楼,而说到黄鹤楼,又必然要提到一个诗人--崔颢崔颢这个人写过一首叫《黄鹤楼》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越过历史的烟云和文学史的长河去看崔颢这个人吧,一言以蔽之,他当官当得并不怎么样--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为人也并不怎么样--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也可以说诗写得也并不怎么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因为这 “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所以,他的名气倒是得益其晚年的诗。而最出名的就是这首《黄鹤楼》诗,可谓家喻户晓。这其中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李白至黄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其二,此诗因黄鹤楼这一名胜古迹而远播四海,而千古流传。

此诗中有二句已不复存在:鹦鹉洲:长江中的沙洲,已被水淹没了;此地空余黄鹤楼,其实,崔颢所见的黄鹤楼也早已不存在了。现在我们见到的黄鹤楼是公元一九八一年重建的。


黄鹤楼肇始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二二三年),据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之名由此而来),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它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是为军事目的而建。晋灭东吴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失去其军事价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又传说,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辛氏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自三国时建成以来,然而兵火频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不知变易凡几?仅仅明清时期就七建七毁。清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八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直至公元一九八一年国家才斥巨资重建。一九八五年五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黄鹤楼旧址一九五七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被占用了,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一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大名楼

毛泽东词菩萨蛮·黄鹤楼》中有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蛇山,与长江北岸的汉阳龟山隔江对峙。相传古时大禹治水,感动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人民安居乐业。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以昭普天同庆。

黄鹤楼旧址是长江古渡囗,在重建的黄鹤楼上可以俯瞰武汉长江大桥。我从黄鹤楼西门漫步走向长江大桥,在大桥上边走边体会崔颢《黄鹤楼》诗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咀嚼其乡愁和惆怅之种种情怀与意蕴……

走完长江大桥,我从汉阳的龟山上走向晴川阁,又走向长江边的江滩公园,继而又走向横跨汉水连接汉阳和汉口的晴川桥,眺望清彻的汉水和浑浊的长江的汇流处,也是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

二零一二年七月四日草于曲溪陋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香山纪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