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盖弥彰[2]
(2009-07-18 09:39:34)
标签:
文联辞书出版编辑工作廖斌杂谈 |
分类: 纪实/杂文 |
八月天高风怒吼
——《辞典》生事内幕披露
九欲盖弥彰[2]
这篇《后记》以及它依附的那本未定稿《辞典》样书,在负责编辑它的协会的全体会员大会上传阅,又在协会内外的有关人士手中传阅了八个月之久,并无一人当面或背面提出任何异议,它经过八月怀胎就顺理成章地分娩了,但它诞生后又马上受到株连而被枪杀了。别人可以毫不留情地枪杀它,但我不能,因为可以说我是它之父,十指连心,血脉相连,我不吊它谁吊它?姑宜存之。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不定它倒比那些枪杀它的人命长呢?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于枫江之阳
《揭阳市文学艺术界人物辞典》后记
2006年1月15日,揭阳市传记文学协会召开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员大会,协会常务理事、《七彩人生》杂志副总编辑陈镇朝同志在会上产生了编辑这本辞书的念头。
1月下旬,陈镇朝同志找廖斌会长谈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廖斌同志的首肯,并与协会的部分常务理事们个别交谈,获得大家的支持。
2月中旬,在协会常务理事会上,这个设想经过讨论酝酿而被通过。
2月下旬,廖斌、杨建东、陈镇朝三同志专门向揭阳市文联主席刘琴想、分管传记文学协会的副主席郑素协汇报,得到文联领导的大力支持。
2006年3月20日,市文联正式下达文件,决定由市文联、市传记文学协会联合编辑本辞书。
4月始,我们向市属各协会负责人征集通讯录,并陆续发函向全市文艺界人士征稿。
由于种种原因,征稿过程中出现了我们意想不到的阻力。《辞典》编委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使宣传、发动、征稿等工作逐步展开并落实。
2006年11月11日,廖斌同志在协会常务理事会上传达了市文联刘琴想主席关于着手编辑辞典的指示。编辑工作中首先必须落实的几个问题,经请示领导确定后,11月18日,我们才真正进入实质性的编辑工作。
此辞书从征稿到出版历时达一年又四个月之久,收稿工作也从未中断,编辑过程更是断断续续,排版竟达6次之多,这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工作量。2007年7月,辞书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萌生此念至辞书正式出版,已届一年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虽然不尽如人意,显得单薄,但总算出来了,我们总算对大家有了一个交代。
我们对响应市文联的号召,支持我们编辑出版工作的入编者,关注本书的广大读者,表示热情的感谢,并为辞书出版的一再延期,致以诚挚的歉意!
这期间,市文联领导,特别是刘琴想主席,自始至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在市文联的有关会议上,为这件事做发动、组织工作,特别是在精神上给予我们热情的鼓励,在工作上给予我们切实的支持,在业务上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们的征稿工作,使这本辞书得以顺利编辑并出版。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琪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及贺词,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伊始先生,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郑餐霞先生也为本书题写来贺词。揭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蔡高暖先生、揭西文联副主席邓演杰先生为本书出版提供有关书号及赞助。名誉编委们、特邀编委们也对本书出版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特此致谢。
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祈读者指正并赐教。
《揭阳市文学艺术界人物辞典》编委会/2007年7月
《辞典》重印本的《后记》,却不愿正视这段事实,我认为,只不过写了几句空话、套话,而且还写了一些脱离实际、本末倒置的话。随便捡个例子,比如蔡高暖、邓演杰对《辞典》的出版贡献较大,却被排在比他们要小得多的人的名字后面——一排在第二,一排在最后。后面接手的人不了解,但协会的第一、二号人物都是清楚的。其糊涂若此!
有识之士可以把这二篇《后记》认真比较一下,自可鉴别。
草于2008年清明节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