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阿佬”了——专致“我友”贺益明[1]
(2009-04-10 15:33:32)
标签:
益明自知之明假话功力阿佬 |
分类: 纪实/杂文 |
不谈“阿佬”了
——专致“我友”贺益明[1]
陈镇朝
2009年3月28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再谈“阿佬”——致我友贺益明》,在网络上发表。阿佬是小说中的人物,副标题的标示意为与贺探讨关于这一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因为贺认为这个人物塑造是失败的,而我则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就围绕这个人物谈了我的创作意图与目的。我认为这是文学理论或创作上的认识问题,可以公开探讨、争鸣。连发三篇者,因为网上有字数限制。
这不是作为私人信件,而是作为文章而公开发表的——当然同时发给贺也可以,我也有此愿,但因为最近太忙而耽搁了;另外,评论专号出版后,又是要寄给贺的;再说,这是公开文章,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所以,这算不上什么“不厚道”或“打马虎眼” 。因为我没有耍任何阴谋或手段去伤害任何人,至多是与贺在探讨、争论这个人物而有不同看法而已。
这篇文章引起贺大动肝火,他对我的作品、对我的人格几乎乱棍齐下,我一时被打愣了!
贺在《贺益明致陈镇朝同志的公开信》中把我给他的短信公开,这没什么,我当时写的是真情实感,就是现在我也还是这种真情实感。
兹转引于下:
贺主:
你的评论优劣俱指,可以见出你对我是真正关心的,衷心感谢!能指出小说的种种欠缺,于我以后的创作是大有促进的,我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这部小说只是我创作理念上的一个尝试!我已原文贴在我的博客及揭阳新闻网文苑论坛评论版上!
祝好!
感谢支持、关心自始至终都是真情——一周内看完小说并写出评论,这于我能无动于衷吗?人家又不欠我什么, 这不是支持与关心吗?说我多少还有些自知之明也绝非假话——我的书不是还没进入畅销书行列吗?现在和以后估计也没法获得什么上档次的奖次,别说京里,就是省里不也并没引起重视与关注吗?这就是我的自知之明!研讨也只是在基层的市级,贺实在也不用为“我友”讳: 评论的多是基层业余作者,真正专业评论家,大家,在文坛握有话语权的——没有。
至于我不同意贺对阿佬这个人物的看法,这和“见出你文学功力之深厚”难道相悖吗?因为我认为那是我俩彼此在文学理论上的分歧,而不是功力问题,因为写什么,怎么写,并非只有一个标准。并非按某个标准写就是有功力, 不按某个标准写就是没功力。
但这短信贺却能如此理解:你所谓“见出你文学功力之深厚”是一句客气的假话,叫我没有想到的是,里面竟全都是假话,而“我多少有些自知之明”更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假话。
这只能佐证我对贺文学功力之深厚看走了眼,而不能证明是假话。
信中贺还说我引用铁凝的话是:无疑,你是以铁凝自况了。引用名家的话就是自况或利用名家“壮胆”?真有点匪夷所思!
贺说:你给我的三《致》,应是你认为最能驳倒我的观点的最得意的武器。我只是阐述我的创作初衷而已,没有这个初衷,何来作品?
贺对我的种种攻击或嘲讽,我不计较,有作品在,让作品和读者去说话,但反过来,贺又自伤他自己的评论中他对我的作品的那些肯定之辞了!慌不择兵,如之奈何!
贺又主观断言:单从数字上看,一部号称35万字的小说,写主人公阿佬的老师身份、写他作为老师在学校的活动,仅用了两千字, ……那怕这两千字是黄金铸的也无法担此重任吧。贺认真计算过吗?我只是随便举些例子,怎么又成了全书的统计和最能驳倒贺的观点的最得意的武器呢?
贺可以按照他对小说的理解去写小说,我可以按照我对小说的理解去写小说。我不想叫任何人跟我一样,贺也不可能叫我跟他一样,那样的话,天下有一个会写小说的人岂不就够了!贺的那些理解也不能取代别人对写小说的理解!
贺说我:“没有任何理由强迫读者去爱哪个主人公”,难道贺就有权力强迫读者去恨哪个主人公吗? 贺只代表贺, 贺还没资格代表谁。我“写砸”也好,“愚蠢”也好,让作品和读者说话吧,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审美情趣的。
贺引用我引用的月兰会风暴之后,县委耿书记到竹山中学看望阿佬时他与阿佬那段对话的描写。
然后贺说:上述文字是你自己从原作中引来“致”我的,不用说,是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驳斥”我的最为精锐的武器的一部分,或者还是你的“镇书之宝”吧!
引用这段话的用意是承上文说明,当阿佬没路可走,而在一心一意想教好书的处境中,学校也没有利用他让他发挥知识。
而贺竟南辕北辙,乱点鸳鸯谱,往耿书记身上拉扯,不知他完全读不懂我引用这段话的用意,还是故意搅浑水,真是可悲复可叹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