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浓缩 心迹的外化/张怀存

(2009-04-07 21:08:39)
标签:

文学

心迹

无法回避的疼

散文集

陈镇朝

潮汕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生命的浓缩 心迹的外化

---陈镇朝与他的文字

张怀存

张怀存 土族,197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 文学硕士。广东作家书画院副秘书长。广东作家协会理事。出版童话故事《铅笔树上的小树熊》;诗集《赠你一片雪花》、《心中的绿洲》、《怀存短诗选》等;散文集《听见花开的声音》、《一个知性女人的欧洲之旅----自由空间》、《怀存看人》等;儿童话剧《眼睛里的春天》和儿童诗集《铅笔树》。画集《张怀存画集》、《怀存的诗与画》。在香港、澳门、韩国、日本等地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冰心先生说:爱在右,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陈镇朝用他内心的力量创造出来的作品,隐藏着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深深的热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他将语言的可能性无限地扩张。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对自己有挑战,意味着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甚至想,他不是在用文字叙述,而是用他内心流动的血液来完成这些作品,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正因为他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人与事,因此,他的情感、思绪借文字传达出他对大千世界的看法也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也许,真正的艺术不需要人云亦云或人言人殊的“历史”,需要的只是“作品”。

《无法回避的疼》是阿佬的一曲悲歌。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无法回避的疼》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师,但是他却能牵动读者的心。小说之所以能抓住读者的心,除了作品人物形象的白描式刻画这些出色的语言特色之外,更有它一线穿珠驾驭题材的能力。写作离不开生活,笔墨当随时代,陈镇朝坚信接受生活之蒙养方是文学创作生命力的根本。八年的兵团(农场)生活,加上三十年的教师生涯,他的文字是在扎实的阅读和基层的生活摔打中提炼而成的。他笔下的作品,追求平中见奇的效果。除了重视篇章结构、注重环境描写这些独到之处,还有着融汇现实特点,追求空间和质量的语言节奏,蕴含一种透明清澈的文字特质。因此,他的文字始终透出一股宁净、高洁、藐远、朴素又抒情的情怀。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论是谁,都离不开亲人的眷顾和关爱——那是灵魂的归宿。在陈镇朝的文字间穿行,会发觉“真是基础,美是终极,善是过程。”他的生活轨道,一开始就跟文字、教师有关。因为他是潮汕大地的儿子!从小生长在揭阳,成年后依然生活在揭东,给他影响最深的就是田野、教室、教师、学生。他在揭东的各所中学辗转教书,他一边教孩子们学习,除了正常上课,一边自己不断地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陈镇朝对学生的热爱就像一条永远流淌着的河流——那条河在我们阅读的空间里浪花飞溅。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在深深眷恋并永远想歌唱的一条精神长河。

我惊异他在文字世界里构建了如此质朴的人物和自然。在他的笔下,往往繁杂的事物,他却能通过几条有趣的线索来顺畅表达。几十年的积累,酿造,拓宽了他的文学道路,他不仅描写了明媚的春光,而且展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他笔下的世界,不论是乡村题材,还是城市生活,都流露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勃勃生机和盎然诗意。他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现了对美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他笔下的教师生活,不仅把中国传统的教师生活表现得淋淋尽致,而且影射出浓郁的现代气息。品读陈镇朝的文字,仿佛在回味一种悠扬的古风情韵。

陈镇朝的作品是重视风俗画描写的人。《无法回避的疼》中描写的正月十五游锣鼓、游花灯;端阳赛龙舟等大型民俗活动,描写出了是潮汕平原传统节日的特有特色,从而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独特而鲜明的地域特色。

他对玉港镇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画面非常清晰:小青年们黄昏时的摩托兜风、玉港蔬菜集散批发早市的人山人海……他从家乡的山山水水中引出故事的主人公阿佬,然后全文慢慢围绕着阿佬而展开情节。小说虽然刻划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务正政的艾铭;有恃无恐执法犯法的宁导颛, 来去匆匆的萧白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写出了一个憨厚而质朴的阿佬形象。

小说对于潮汕民间月兰会的产生、发展、消亡做了全过程的描述,这在文学史上有可能是一道独特的景观,而这一过程的描述,更是为了刻划阿佬这一形象而着墨。书中另一主人公倪玉的出场,也是为塑造阿佬的形象做各种必然的铺垫与衬托。通过倪玉形象的刻划,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一一去表现阿佬那种内外交困的无穷苦难,那种无法言说的精神上的痛楚。作者精心安排的盈儿的出现,使阿佬苦难的人生有了温馨的暖色,她几乎寄托了阿佬的全部希望——这是阿佬求生奋斗的精神支柱。小说通过描述各式人物,揭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艰辛以及喜怒哀乐。而所有这些故事或人物的出现,都是在间接地描写阿佬的艰难。我每读一段文字,疼痛,就立即布满我的每个细胞。

灵感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电。陈镇朝文字里那特有的南方气质,厚重而神秘的地方风俗,就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最重要的效果。

陈镇朝的《无法回避的疼》,是生命历程的浓缩,也是他心迹的外化。

无论时光走多远,留在童年里的记忆永远是挥之不去的。陈镇朝生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平原。家乡的河流、田野、伙伴给了他童年生活无尽的回忆。童年时和伙伴们在河边抓鱼,使他对田野的任何东西都充满兴趣。家乡的大榕树,常常是他和小朋友们爬上爬下抓鸟的好地方。从小,他就跟大自然结下了深缘。若干年后,他把童年的记忆都搬到自己喜欢的文字世界里。他笔下的东西,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和小说,语言都很明亮,且生动有趣。父亲是他永远的思念,父亲给他的影响极深,在他文字的生涯里,有许多作品都是表达关于亲情的题材。在散文《父亲和家》中,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文字之上。他怀念父亲,怀念他的家,怀念父亲种植的农作物以及那些篱笆上的牵牛花,这一切都在他的文字里随时可见。他用诸多篇章来记录亲人的点点滴滴,在他的文字里他的亲人的身影会一再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十七八岁的陈镇朝到了海南建设兵团,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割胶种胶生涯。从少年开始,他迷上了文学,爱上了书籍。最让他开心的是,建设兵团里能借到许多许多书。他除了劳动就是看书。这一切激起了他对文学更加浓厚的兴趣。在那无书可读的年代,他是那么渴求读书。每每为读到一本好书,他总是要兴奋上好些日子。后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从建设兵团回到家乡后,他又在各所中学里教书。

他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广泛阅读,充实了我那苦涩的少年时代和单调的青年时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积累了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为我后来在文学道路上的跋涉奠定了较为有利的基础。”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也有这样一段文字:“群鸟的啁啾鸣叫更衬出校园的荒寂——我每天就在鸟声中醒来,每天就听着鸟语的喧闹,心无所属的虚耗着日复一日的时光——”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文学创作。以最深情的方式,诠释着现实生活里爱情、亲情、友情、幸福和灾难、以及把对美好和丑恶这些不同词汇的经典内涵传教给自己的学生。

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从早到晚,笔耕不辍。他的文字灵感就像开了闸的潮水一样,汹涌澎湃。这无疑给在学生中间行走的他装上了两支翱翔在文学世界里的翅膀,他可以在文字的王国尽情发挥,又可以在色彩缤纷的孩子世界里营情造境。他涉猎的题材很多,从散文、诗歌、小说到报告文学他都写。问他怎么这样热爱文字时,他说:“文字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陈镇朝的努力创作,使他硕果累累。他已出版个人专著六部,包括小说集《夕阳无语》,散文集《牧童拾得旧刀枪》和《挑灯看剑》,诗集《风雨孤舟》,论文随笔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说集《夕阳无语》和散文集《挑灯看剑》在北京书生读吧www.du8.com)网站发行。200812月《无法回避的疼》由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在作为揭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他,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杂志社签约作家。

“有意作文文不发,一心育人人不悟。”这是陈镇朝对自己的自嘲。他学习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继承传统而能出新,这正是他对自己创作提出的定位,也许也是他坚守追求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