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诗一首《一年身在大山中——百色凌云县办耕读小学》:记载了这一年的不平常经历:“驾雾穿云过大山,壮乡苗寨把身安。半耕半读传文化,同吃同住换世观。学校落成有百所,师生奋斗近一年。逻楼岭站何能忘,奉献青写丽章。”
1965年秋,我担任当时我校最高学历——高中毕业生入学的师范四班的班主任,在学习了不到一个月之后,到百色地区搞普及教育。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办半耕半读小学,搞小学普及教育。办耕读小学,是中央的决策,周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二届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指示,在今后若干年内,一方面对现行的全日制学校继续进行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且依靠群众,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普及小学教育;另一方面要试办半耕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
这一年,我第一次到农村和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年,我第一次走这么多的路,我穿行于深山老岭之中,在各个办学点穿梭不停。我第一次做群众的工作,向群众宣传办耕读小学的
,动员群众送孩子上学。这一年,我第一次独当一面,主持一个班在农村两个区的群众工作。我的思想和意志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确实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我一生只写过三次日记,这是我第一次写日记,这一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写日记。题目是《凌云行》,足足写满了两本。
我的日记的第一篇写道:
1965年10月4日
晴
车外尘土飞跃,车内歌声嘹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坐在汽车上,我的心犹如颠簸的汽车动荡不已。我仿佛看见凌云县高矗云天的群山在向我们呼唤,我仿佛看见千百个贫下中农的孩子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将到农村广阔的天地里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把文化的种子撒遍每一个山村,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们将去“经风雨,见世面”。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就是要在大风大浪的革命实际斗争中锻炼。
别了,南宁市!别了。亲爱的学校!
汽车在奔驰,南宁已经远远地留在后面。但是,党的教导,同志们的期待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那时南宁到百色是三级公路,每小时汽车只能走30公里,100多公里的路程差不多整整一天才到达。
1965年10月5日
晴
从百色到凌云全是山路。那时是三级公路,每小时汽车只能走30公里,汽车一出百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高山,还是高山。奇峰叠嶂,高耸入云,时值雨后,郁郁葱葱。汽车在山腰行驶,犹如船在水中游,又像鸟在天空飞。极目望去,蔚蓝的远山像凝固了的海浪,近处的群山排列成行,如头戴青盔甲的勇士,俯伏在脚底。雾像轻纱,像白带,给青山以最美的装饰。一个急弯又一个急弯,路标的惊叹号唤起心里的惊叹号。上坡了,汽车喘着粗气,下坡了,汽车却像被从天空抛了下来。我的思绪像一捆线,随着汽车的行驶,拉得长长的。我想到了开辟山路的人民的艰苦劳动,想到了未有公路时人们辛劳攀登的情景。
山路,那惊险令人触目惊心,那壮观又使人胸怀开拓。100多公里的路程差不多整整一天才到达。傍晚,我们到达凌云县城。县城只有一条街,其经济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晚上,在百色市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吴清光接见我们全体师生,并一一握手。第二天,我们又坐了一天的车,翻越了一座当地最高的山,到了凌云县城。
1965年10月6日 晴
作了一篇骈文《赞凌云》:”围城皆山也。石山嶙峋,泥山巍峨。如屏障,如篱藩。一水清澈如镜,穿城而过。称之凌云,名副其实,凌驾云雾之上,诚非夸张。街道简陋,集市之迹犹存;人民朴素,远古之风尚在。时值赶圩之日,各族人民聚集于此,有汉人,有壮人,有瑶民。买卖交易,一片热闹景象;谈笑自若,一幅团结图景。百货公司,大开方便之门;饮食商店,款待四方之客。老头品烟,小孩啃果。青年持电筒而自赏,少女挟花布而相逐。散场很早,太阳随人群慢慢下山。马帮铃响,驮必需之货昂昂然而归;社员笑语,携新购之物洋洋然而返。集市繁盛,见大丰收之年景;人民幸福,颂共产党之功勋。
县教育科的同志十分热情接待我们,莫科长还亲自带我们到当地的著名景点参观。我当时写了一首《凌云水源洞》,这是我写古体诗的首篇。诗中写道:“出凌云城,进水源洞。青山葱翠,乱石峥嵘。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洞如狮口,硕大无朋。水从洞出,波浪涌汹。炮轰雷响,开拓襟胸。探幽穷微,游兴方浓。脚踩石阶,手持电筒。奇景多矣,浏览匆匆。狮头人面,凰雌凤雄。盛开仙葩,出水芙蓉。诗字题刻,墨迹尚浓。往矣昔者,一梦虚荣。奇石永存,碧水长东。人民江山,欣欣向荣。”我们在凌云县城住了6天,还参加了县城街道铺水泥路的劳动。我们主要听取并学习讨论县宣传部长、教育科等领导的报告。
1965年10月8日 小雨
讨论昨天的报告。这里有不少人坚持“谁读书谁出钱”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不利于有困难的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的。只有集体半学,集体负责,学校才能巩固,有困难的贫下中农子女才能全部入学。这是关系到贯彻阶级路线的大问题,我们决不能动摇。我们还听了先到23班的经验介绍,还和凌云中学开联欢晚会。
凌云县有7个区,下甲区近县城,条件较好;伶站区是山区,条件较差。我们要求把师四班分配到最远的伶站区去工作。
我们在凌云县城住了6天,还参加了县城街道铺水泥路的劳动。我们主要听取并学习讨论县宣传部长、教育科等领导的报告。
1965年10月12日 晴
我带领师四班40个学生到岭站区,而师三班则到下甲区去办耕读小学。我们等了半天坐上了一辆从百色开来的货车,虽然只有38公里,却颠簸了半天,天黑了才到达岭站区政府所在地。我年轻的时候很怕坐汽车,从南宁到百色,再从百色到凌云,我总有头晕欲倒的感觉。这次更是够呛,一下车我的耳朵好像聋了似的。同学们也好不了到哪里去,一半以上有晕车的,还有几个人呕吐,有一个女同学,晕得一下车就坐在地上不想动了,在哭。我在日记中写道:“比起我们的革命前辈,我们这一代所受的锻炼实在太少了。一个多钟头的急车,就把我们这些年青人震得萎靡不振。我们的革命事业需要我们吃大苦,耐大劳,经得起一切磨练。我们能埋怨司机车开得太快吗?不!应该埋怨的是我们自己仍然有些娇弱。”
在区里,我们听取了区委领导的介绍,我们这个区地很宽,有9个公社,纵30里,横130里,但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还有40%左右的儿童尚未入学。我们的任务是让班上的学生分成好几个小组,到各村寨去设立办学点,培训当地的民办教师,再由这些老师去上小学的课。我在10月7日的日记写道:“毛主席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是的,现在广大的贫下中农在文化上还没有彻底翻身,正在受没有文化的苦,我们有责任去办学,提高他们的文化。我们下定决心,努力奋斗,在短短的半年内,改变伶站区的文化落后面貌。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表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00%的团外青年表示用实际行动争取入团,有几个正式交了入团申请书。我和老黎分别带领这个班的同学到袍均、伶内。朝里、平兰等公社去办学。
10月14日的日记写道:“中午,我到袍均公社百贯屯落户,住在年青的支书家。放下行李,为了了解情况,我跟卓会计一起带领同学们分别去那暗、百中、九力几个办学落户的村子。来回走了五个小时,又累又饿,直到天黑才回到百贯。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深入下层,不怕走路的劳累。这条路比较荒凉,特别是回来的时抄的是小路,爬几个高山,下几个陡坡,茅草长得比人还高盖住了路,要拨开它才能行走。雨后的山路,几天后还是湿漉漉的,有的地方人迹罕至,长满了青苔,滑得很。我是第一次走这样的路。卓会计走在前面拉着我,走得很快。也许是他已经习惯了这样地走路,也许是他似乎在考验我。我摔了两跤,干脆脱了鞋,紧紧跟在他的后面,倒也能跟上他的脚步。”
在袍均公社,由于我们紧紧依靠当地的党政领导,由于公社文教部门干部(特别是汤辅导员)和村干部的重视,由于近20名同学们的艰苦工作,我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开办和巩固17个耕读小学点。我的任务是坐镇在一个村点,指导同学们的工作,并联系协同当地的干部共同办好耕读小学。半耕半读的教育制度,是新生事物,是会遇到很多阻力,很多困难的。我们要有一股创劲,坚决办好耕读小学,要积极工作,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速农村的文化教育革命。是的,我们遇到的困难不少,校舍问题啦,桌椅问题啦,送孩子入学特别是送女孩子入学啦,尤其是如何动员有的文化的青年出来担任民办教师的问题,很煞费心机。
1965年10月18日 晴
(袍均)
听了几个点的工作汇报。看来主要矛盾是民师问题,群众是愿意办学的,很多地方的群众行动很快,很积极,教室、黑板、桌椅板凳都没有问题。可是有两个点民师水平很低,一个只读到初小第7册,一个只读过四个月的文化扫盲班。
1965年10月19日 晴
(袍均)
我还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虽然懂得要结合中心工作,但是还不善于如何结合中心工作。必须向基层干部学习,努力熟悉农村各项工作。我建议各个点的同学一是积极参加秋收工作,帮助生产队组织劳动力投入秋收;二是帮助搞好分配方案,清理工分帐目;三是注意种绿肥和留种问题。我们是干革命的,一切革命工作都要关心。特别是要紧密结合中心工作,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搞好。
1965年10月24日雨
(袍均)
袍均公社5个点的最后一个点——百贯点,在今天大雨中上课。大家都很高兴。这个点的同学前几天有些愁眉苦脸,我虽然也说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其实自己何尝不有些苦恼呢?
我们拔掉了钉子,解决了困难,斗争胜利后的欢乐是难以形容的。困难,关卡,是折磨如的东西,然而在克服了困难,冲破了关卡之后,却又是最使人愉快的事。
在我的记忆中,工作的事情记得比较少,可能是我没有在第一线,实际的工作都是同学们做的,缺乏切身的体会。倒是对“三同”、走路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在百贯屯住了12天,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和农民“三同”。
支书家有十三口人,生活水平自然不高。同吃,倒没有什么,每餐一半大米一半玉米煮成稠粥,有一些青菜,我吃得很饱。十天后,支书的父亲放牛回来,我正在写宣传耕读小学的标语,他关心地对我说:“你来我这里瘦了,面也青了。真对不起,我的孩子多,经济困难,没有给你弄好吃的东西。”我说:“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你勉强弄好的,我也吃不下。再说,我吃得也很好呀!”贫下中农的关心,使我十分感动。有趣的是,有一次,懂壮话的女同学告诉我,说“你去公社开会的那天,我去找你,小弟弟、小妹妹说,马老师吃不饱,到街上吃东西了。”我楞了一下,所谓小孩的眼睛,是大人灵魂的镜子。我在内心深处进行了反思:我是不是有表现出不习惯他们生活的地方?说真的,来这里我吃得很饱,半大米半玉米的稠粥我是大碗大碗地吃,我饭量不大,却尽量多吃一些,蘑菇也很爱吃,不干净的碗筷我看也不看,小孩的口水鼻涕我也不嫌弃。我觉得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很艰苦的。也许是前几天我表现得拘束了一些。也许农民们认为城市的人都是吃不了苦的。我必须用行动说明,党的干部和教师是能够吃得苦的,是能够和贫下中农一起生活的。当然,这也看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思想感情距离,于是我尽量主动帮助房东做一些家务。支书的两个弟弟突然病了,小的哭得很厉害。我的判断他们发冷发烧,是疟疾,我冒雨找来我们的卫生员,给他们服用了10多颗盐酸奎宁。第二天,他们的病居然好了,我自然很高兴。中午,也许是孩子们的病好了,也许是为了表示感谢,房东大娘炒了四个菜,蘑菇,青菜梗,青菜叶,南瓜,味道都很好。晚上,又舂扁米吃,所谓“吃新”。把刚刚收回来的谷子,不晒干,马上舂,干炒,再加点水。这是他们难得吃一回的。可是我吃不惯,牙筋作痛。但见到孩子们吃得那个高兴样儿,我也觉得很开心。
1965年10月16日 晴
我住在屋子中间用木版搭的一个楼阁子上。
几天来,每夜每夜,房东大娘都在暗淡的油灯下织布。清晨三点钟她就起来舂米,煮饭。每天很早,火烟熏醒了我,我的神经衰弱病是多么需要充足的睡眠啊,可我想的不是这些。劳动人民勤劳的形象占满了我的整个脑际。我想,正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养育了我,使我有了文化,而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首先要到他们中间去,认真向他们学习。贫下中农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知识分子学习的。“我不如他们,我要向他们学习。”这是我放下知识分子架子的第一个决心。
1965年10月17日 晴
长时间的脱离农村,使我对新的生活一切都显得生疏和拘束,我总想帮助东家做些什么,但总觉得不够自然,他们什么也不让我做。我努力学会做家务,而这一切我都不会做。挑水,舂米,搬谷,轧棉花,抱孩子,扫地……这是一个13口的大家庭,人多,做事情难插手。但我慢慢感到只要自己主动一些,总是能帮忙做一些事情的。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还和农民有一大段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从小的生活方面开始。后来作七绝两首《落户》:“竹青树绿好枇杷,依傍高峰几户家。放下背包来‘落户’,主人盛意敬新茶。
劈柴挑水磨苞米,家务事情揽在身。笑问何来新‘媳妇’,千般体贴一家人。”
1965年10月18日
晴 (袍均)
听了几个点的工作汇报。看来主要矛盾是民师问题,群众是愿意办学的,很多地方的群众行动很快,很积极,教室、板、桌椅板凳都没有问题。可有个点民师水平很低,一个只读到初小第7册只读过四个月的文化扫盲班。1965年10月19日
晴 (袍均)
我还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虽然懂得要结合中心工作,但是还不善于如结合中心工作。必须向基层干部学习,努力熟悉农村各
项工作。我建议各个点同学一是积极参加秋收工作,帮助生产队组织劳动力投入秋收;二是帮助搞好配方案,清理工分帐目;三是注意种绿肥和留种问题。我们是干革命的,一切革命工作都要关心。特别是要紧密结合中心工作,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搞好。
1965年10月24日雨
(袍均)
袍均公社5个点的最后一个点——百贯点,在今天大雨中上课。大家都很高兴。这个点的同学前几天有些愁眉苦脸,我虽然也说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其实自己何尝不有些苦恼呢?
我们拔掉了钉子,解决了困难,斗争胜利后的欢乐是难以形容的。困难,关卡,是折磨如的东西,然而在克服了困难,冲破了关卡之后,却又是最使人愉快的事。
在我的记忆中,工作的事情记得比较少,可能是我没有在第一线,实际的工作都是同学们做的,缺乏切身的体会。倒是对“三同”、走路留下很深的印象。
1965年10月23日
晴
到区府开会回来。大叔说我瘦了,过不惯农村的生活。
这次下乡没有带镜子,也许我真的瘦了。昨夜与汤辅导合睡,长期以来,神经衰弱使我不于习惯住新的地方,不习惯和别人合睡。因此,通宵未能入睡。加上一天的会议,精神显得疲惫,萎靡。十多天来刚刚打破不睡午睡的习惯是很不适应的,在学校,不午睡,等于要我的命。再者,胡子长了没有刮,夜晚又睡不好。
我想,瘦一点算得什么,党的干部能上能下,不怕苦,不怕病,更不怕瘦。我的格言是:瘦肌肤,长思想,为了革命不怕苦,不怕病,不怕瘦!
说到和农民同劳动,因为实在太忙,只在到袍均百贯屯的第二天,干了一天的活
。
1965年10月20日
晴 (百贯——百中——九力)
再一次爬上又高又陡的九力坡。
九力坡,确实是个难爬的高坡,要走20分钟才能到达山顶。站在坡顶上,纵目四望,远处蔚蓝色的初化石山,与蓝色的天空相接;近处的一个个青葱的高山排列在脚下。一股豪壮的情感满溢胸间,忘记了劳累。
为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我愿意踏遍所有的高山。我在高声念着毛主席的诗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965年10月21日
晴 (百贯——六印)
与老黎一起远征六印。
六印村,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离公社20多里。由于道路难走,就是公社干部也很少到过。
上午10点钟出发,中途走错路,耽误了一个钟头。到了下均,小学的林老师带我们走了两里地,指明了道路后,我们两人便摸索着前进。我们下决心,天黑了也要赶到目的地。
那路,很少人走,又是沿着山涧的,时隐时现。我们有时在涧中涉水,有时踏着深涧中的石块上走。走走停停,时时因为路的消失而停下来研究。我们心里常常感到迷惑。路在很多处被野草盖住了,往往要拨开草才看得见。而我却担心草中藏有蛇,后悔忘记了带蛇药。半路幸好碰上了从六印下来收谷子的同学。我们沿着山涧一直望上走,又翻过了两座高山,终于在下午两点半到了位于高山顶上的六印。
我们在六印逗留了一个钟头,吃了半碗夹生的玉米粥,便又从另一条路望回走。此时,累,饥,渴三者夹攻。我们高兴地发现路边有牛甘果,顺手摘了不少,与其说是解渴,不如说是充饥了。又走了两个半钟头,下午5点多钟我们才回到伶内——老黎的住地。人是铁,饭是钢。还有10里路才能回到家,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三碗稀粥又赶路,终于在6点半天黑时回到了百贯。
今天走了七八个钟头的路,而且是艰难的路,这对我是个很好的锻炼,况且昨天已经走了一天。在煤油灯下,我写了日记,还作了一首诗《磨练》:
高山,炼足我们的脚力;
长路,磨厚我们的脚板,
革命的青年怕什么
悬崖陡坡路艰险,
密林草丛荆棘拦。
革命的路从来多崎岖,
靠我们坚强的毅力一步一攀登。
高山将炼就我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长路将把我们磨练成革命的接班人。
在完成了百贯公社办耕小的任务之后,我要离开百贯了。
10月30 日
晴
少数民族是十分好客的。应说我要走,前天房东支书在夜里上山烧马蜂窝,弄了10多斤蜂蛹,说这东西营养丰富。昨天,大叔又把一条黑狗拿去卖了,换回几斤猪肉。今早又在忙了一夜之后,做了很多糍粑。
他们的热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我总觉得是过分了,很过意不去。也许是一年中他们也很少弄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为了我,在一天之内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做了。本来我不想先开伙食费,怕他们把钱一餐吃完了(老黎家就是如此),殊不知大叔把狗拉了卖了。
昨天因为不习惯吃燥热的东西——蜂蛹,皮肤过敏,到街上看病,睡了几个钟头。头昏极了,上厕所眼前发黑,差点跌倒。汤辅导劝我不要回百贯,明天叫同学把行李拿回就算了。我不能不辞而别,终于带着昏沉沉的脑袋,从伶站走回百贯的家来。当晚又开学委会。虽然身体不好受,但我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和房东一家愉快地告别了。
在区里住了3天,开总结会。还听了农区长应该革命化和生产工作中心问题的报告。
1965年10月31
日 晴
(伶站)
今天开始总结,脑力劳动很紧张。同学们下去半个多月,没有吃过肉,没有洗过澡,生活、劳动、工作都很辛苦。现在集中到区上来,应该注意抓一下生活:给同学们杀猪吃点肉,烧热水给女同学洗头洗澡,注意他们的疾病,等等。这些小事,作为一个领导者都要关心到。我们的工作要靠广大的同学去做。关心他们的生活,就会使他们感到温暖,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去。
1965年11月3日
雨 (伶站)
我们在伶站公社集中了三天总结工作。什么是同学们的思想主流呢?
我成分肯定了同学们政治挂帅,旺盛的革命热情。
一、迫切的进步要求,所有的团外青年递交了入团申请书,有的团员提出了入党的申请。
二、初步培养了工农感情,经得起生活关、劳动关的考验,坚持“三同”。
三、巩固了专业思想,进一步领会了党的方针政策。
四、克服了各方面的客观困难,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办起了17所学校。
五、积累了自己的宝贵的工作经验。
六、有的点的同学还组织青年成立文化室,唱红歌,演红戏,组织群众读报、学习毛主席著作,既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
。
以上是半个多月来取得的成绩的小结。要进一步发扬同学们的革命热情,在劳动化、革命化的大道上不断地前进。
(其实,这也是对我自己所作的一个小结。)
1965年11月4日
阴雨 (朝里)
我从区里出发,带着同学们又到朝里公社去办学。在朝里公社,我们的同学们在百朝、果棍、平广、谷练、百中等村办了耕读小学。
而我则在百朝村蹲点,住在蓝靛瑶的瑶民家里,自然又是不停地到各个办学点巡回。
朝里的路,真是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60里的路,有36道水。水深过膝,把裤腿都弄湿了。过河水时,看着汹涌的流水,眼睛有些发花。今天冒雨出发,到最远的朝里公社,雨后路滑,我用竹仗支持才不至于滑倒。爬九联坡,在半山休息了一会。这是我所走过的最高的山坡了。到下午5时半,走了六七个钟头,终于到达朝里。这次我的愿望实现了,到了最远的公社,又能到蓝靛瑶住的百朝去蹲点,正是:条件愈艰苦,愈能锻炼人;敢把重担挑,烈火炼真金。
1965年11月5日
阴雨 (百朝)
雨还在下,我们的心耐不住了,决定下去落户。走了两个钟头,我们来到了蓝靛瑶的聚居点——百朝。
百朝,在高高的山腰上,雾重重,山重重,寨子就像在半空中。一排排的茅屋,从低往高排列着,确有瑶家风味。社员都穿着民族服装,缠着头,宽衫宽裤。女孩子打扮得很漂亮,帽是珠围翠绕,有紫红色、深红色的流苏,流苏下吊着银币(多是港币,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红花边捆袖,胸领有两头尖中间有个小圆圈的银针,亦吊着流苏。衣服皆用红布镶成。男女衣服都是四个纽扣,女的从中开,男的偏左。两颗纽扣在胸领,两颗纽扣在衫脚,中间常敞开,“文明”得很。
瑶族人民非常好客,完全不像传说里所讲的那样冷淡和故意刁难别人。当晚,东家——这的点的民办教师把仅有的腊肉切了招待我们。又是盛饭,又是夹菜,热情非凡。我第一次住在瑶民的家,可是我觉得很温暖,就像坐在瑶民常常围住坐的灶边。
1965年11月6日 雨
(百朝)
我不计昨天走了一整天的路,今天一早就跟社员去收割。瑶族社员比壮族要勤一些,下着大雨还在收割。本来昨天与同学睡在一个床铺上,彻夜失眠,头很晕,但我还是坚持和社员劳动。收工时,挑两把禾上百朝坡,汗水湿透了衣服。
今天收割又割破了手指,但技术比以前熟练多了,能两个手指同时动作。微小的进步也令我十分高兴。
回到驻地,吃完粥,在夜里我走出了房子。只见月光如水,照在竹楼晒棚上。月下的群山,茅舍显得异常的幽静。不禁令我回想起中世纪那种古典的自然美。远处山涧流水汨汨流响。我在高山顶上居住,寒气袭人,然而空气的清新使我久久伫立在月光下,不忍回屋子里睡觉。
1965年11月7日
晴 (平广)
我到平广村,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学生。平广,名副其实,稻田又平又广,这在山区里是很少见到的。水从远处奔来,穿过稻田,又向远处流去。也许是由于水的缘故,这里的人80%以上长着大脖子,有的小孩也有大脖子。平广的两个学生,见此现象有些惶惶然,神经过敏地说他们脖子上也有些发痛了,准备把碘酒加进饭里。青年人毕竟有些幼稚,住了两三天哪里会得什么大脖子病?我见他们对长期住在此地有些担忧,我安慰了他们,我也相信为了革命工作,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把心安下来的。
(果然,当我5天后再去那里看望他们时,他们不但办好学,还帮助村里建起了文化室呢。)
1965年11月8日
晴 (平广——兰台——百朝)
涉水到兰台,到老冷的城厢区兰台公社。由县城至兰台70里,由伶站到兰台80里。昨天我到了两个区的交界处——平广,决心到兰台去看看23班的同学。这算是对他们的一个鼓励。待我到了兰台,很遗憾,他们都到县城集中了。
从电话中知道老黎患严重心脏病入医院,很为之担心。老黎小时候有小儿麻痹,走路不方便,这次到山区来,吃得苦,不怕走路,是值得我学习的。但愿他的病不严重。我们这个班两个老师病了一个,任务是重了一些,汤辅导准备去平兰接替他的工作。
1965年11月9日
晴 (百朝——朝里——百朝)
为了减少要去谷练点的路程,我们决定在公社碰头。本来我们住在百朝,叫同学们到百朝就行了。但我觉得与其让别人多走30里(来回近70里),不如自己走30里。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不能让别人过来而过于劳累。
走了半天的路,同学们都累了,回去又得翻山越岭,应该吃完中午饭再走。正好群众杀猪,我说加菜吧,但有的同学说经济困难,不吃了。我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要求,我想饭还是要吃的,我开钱好了。帮助困难的同学本来就是我的义务嘛。
1965年11月10日 晴
(百朝)
今天的劳动是最艰难的一次。我决定去锻炼一下。先说收玉米。玉米种在山坳,从山脚至山顶长满了一枝一枝的玉米杆。山十分陡,坡度有的地方有80度,就像竖起来一般。靠着树枝的帮助我勉强地站得稳,山上的荆棘很多。把我娇嫩的手和脚划破了不少地方,有时血还流得不少,我就学着用烟末来止血。我每每因为站不稳而滑倒,引来了社员们善意的笑声。然而,我觉得站在高山顶上干活,非常有意思,似乎觉得自己如此的高大,在惊险中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最难的是挑玉米回家。天快黑了,社员们准备分完玉米,打着火把回家。为了照顾我,让我先挑回去。路只五六里,担四五十斤东西,本来不算啥,可是有一大段路是要下坡的,路有些滑,不小心就会滑倒。滑倒跌伤了不打紧,倒了玉米就闹笑话了。我尽量走慢一些,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这反而被后面回来的社员超过前面了。我干脆把鞋子脱了,把衣服脱了,从高坡上挑担子走下来。坡小而陡,不能换肩挑,不能歇脚。我走得多么的吃力啊,脚肚胀了,发抖了。我埋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脱离,读了十几年的书,而重活干不了。这时我真盼望着能遇到同学来接我。有时候我真想停下来,可是我的耳边响起了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于是劲头又来了。阿弥陀佛,小滑倒两次,没有翻跟头摔下坡去。我咬咬牙,终于把担子在天黑时挑回家了。
夜幕下垂,远处的火把逶迤地顺着山涧小道慢慢过来了。狗在吠,社员们一手持着火把,一手扶着担子回来了。在夜空里,那一串串的火把,一列列的人群,在游动,这是一幅多么雄伟的画面啊!我的内心再一次涌起对山区瑶族人民的敬意。
后来作绝句《万仞高峰收玉米》:“万仞高峰收玉米,粉身碎骨不须言。白云就在身边挂,无限豪情在臆间,”
1965年11月13日
晴 (谷练)
往谷练的路山重山,不少人视为畏途。
独自一个人爬过通往谷练的两座大山。下乡后,我的胆子大多了,只身上路是常事。为了工作,劳累又算得了什么。
在爬第一座山的时候,由于山路太陡,到了山腰,已经头晕脑胀,气喘吁吁了。此时心脏跳得特别快,心仿佛要从胸口跳出喉咙了,我怀疑自己的高血压是否复发,是否似老黎那样得了心脏病。呼吸十分急促,中午的太阳又特别热,每走一步就要停下列吸一口气。爬上了一个坡下到山脚,小心地辨别路,免得走错了。我在山涧边吸了一口烟。仰望着第二座比第一座更高的山,心想,无论如何要一口气登上去,难道这么一座山就难住我了吗?拨开茅草,用力攀登,终于爬上了高山顶。当我到达谷练的时候,只不过走了一个多钟头。别人说的那么可怕,其实亦如此而已。只要不被困难吓倒,勇敢地前进,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1965年11月14日
晴 (谷练——百中——六海——兰屯)
谷练,与世隔绝,住在高山上山坳里的是背陇(篓)瑶的群众。他们的穿着似壮族,我以为是壮化了的瑶族。最有趣的是小小的女孩子也抽烟,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拿着旱烟筒当着我的面吸起烟来。我很欣赏她那根烟杆,像一件艺术品。咖啡色,竹料,中间用红绒线缠着,吊着一串红绿珠子。烟嘴是黄铜做的,尾部是白瓦做的。她们吸完烟后便把烟杆往背领一插,一点也不害臊,反而显得十分自豪。
背陇瑶放牛羊都不关栅门,只在山路入口处设有栅门,不让牛羊外出。整个山坳就是牲畜圈,就是一个大牧场。看着那栅门,那村屯,真像一个山寨。如果有战事,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呢!
我从谷练出发,先到百中看望在那儿办学的同学,再到六海。想不到在六海遇见了老黎,他竟然留在平兰公社,我还以为他住院了呢。他带来了几封信,是学校领导和同志们写来的,给我极大的鼓励。远在千里之外,我们还是一样感到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