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作家梦

(2023-11-26 09:56:14)
标签:

杂谈

   我的作家梦

         1985年在北海举行广西寓言文学研究会,我被选为理事

我的作家梦

          1990年我参加广西作家代表团到新疆访问

我的作家梦

      1995年广西作家代表团访问西北,与原广西日报副刊编辑时为《小说世界》主编张辛在乾陵合影

我的作家梦


                    南国诗报》主编柯(右2)

我的作家梦

    1990年,我与文联的《南国诗报》主编、著名的民歌作家柯炽主持与南宁民师联合举办了大型的诗歌朗诵比赛。比赛在南宁民师内操场进行。评委除了柯炽和我外,还有桂林民师副校长吴柳,南宁民师教师黄焕勋、柳耀昌、张海元等。



    2000年5月在越南下龙湾与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爱萍合影

越南下龙湾游

一) 入会

   我在18岁那年考大学时就有一个作家梦。读中文系时读了很多文学家的作品,常常练习写诗歌或者戏剧作品,更在做作家梦了。“文革”前20几岁就在《广西文学》和《广西日报》发表大块头文章,但“文革”的十年中看到太多的作家死于非命或遭受种种批判,便彻底粉碎了这个梦想。然而,当教师也确实过于寂寞,写作总有一点名利。从1979年起,我又陆续在广西和南宁的报刊的电 台以及几个出版社不断发表作品。我在1986514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后改名为广西作家协会),终于有了一个“作家”的头衔。我在1987年出版的《广西文艺理论评论家传略》说:“人们常用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共同比喻教师和作家。我兼有两者的头衔,却有愧于这个称号。因为尽管自己当了27年的教师,搞了20多年的业余文艺评论,却没有什么可观的建树。”尽管我在“文革”前在报刊上发过一些有分量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文章,但我不知道作家协会会员包括文艺评论家。后来我想调回广东老家工作,知道如果入会是可以转回广东作家协会的。于是,由老同学梁发源介绍,很快就通过了申请。

1962年12期《广西文艺》发表我的散文《古塔》,是年24岁。

   我又来到故乡古塔的跟前。

   我并不是为瞻仰古塔而来的。古塔在我的脑海里,只是留下一个古老时代的苍凉的记忆。它在寂寞荒旷的山顶无言地屹立着。只有长风、白云日日缭绕着它的身躯,只有星星、月亮夜夜陪伴在它的身旁。它庄严、雄伟、色彩斑斓的一切,已经被无情的时间卷走了。剩下的是满身累累的伤痕,满面忧郁、憔悴、黯淡的神色;小树、长藤在悄悄而来的风中颤巍巍地摇摆,像一个暮年老人的无数根胡须在飘拂。

       然而,我终于重又来到它的跟前。
       我被古塔旁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繁花异草所吸引,我被古塔旁边苍郁青葱、枝叶交叠的树木所吸引,我被古塔旁边玲珑别致、巧夺天工的假山假石、亭台楼阁所吸引,因为环绕古塔已修建了一座人民公园,于是我再一次来了。
       啊,苍凉的古塔已经获得了新生!
       我们聪明勤劳的祖先,怀着善良纯朴的愿望建造了它。祈望古塔能为他们解除痛苦,攘排祸患,消灭罪恶。然而,古塔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一任人们把眼泪洒满它的周身,一任人们把虔诚的香火熏黑它的躯体,一任人们把祈求的呼唤震聋它的耳膜。
       然而,我们的祖先怎么会想到古塔在今天真的“显灵”了呢?如今它虽然还是默默无言地伫立,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它已经具有新的生命了。
       你看,带着红领巾的孩子手拉着手,正围着古塔在跳舞,古塔已经成了他们游玩的亲密伙伴;退休的老工人们爱坐在它的旁边品荣对弈,像面对着一位知心的朋友;而到祖国天南地北参加建设,请假回家探望久别的家乡的青年人,都一定要在它的身旁照一张相,仿佛古塔和它身旁的新生的一切,就是对自己辛勤劳动所希望的最令人幸福的酬谢。
       我也满怀激情地走近古塔,又是抚摸,又是登塔了嘹望,又是点头慨叹,心里反复地吟哦着苏轼的一句名言: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之不可复识矣!

   (发表在《广西文艺》1962年第12期,原来只把它当作一篇散文, 因为我要编写一部儿童散文诗集《竹叶上的珍珠》给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觉得它很像散文诗,便收录入其中。)

 

1966年第三期《广西文艺》发表我执笔的长篇评论《评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8000多字。

1965年6月《广西日报》发表《评电影“林家铺子”》2400字。

1965年9月16日《广西日报》发表《评电影“苦菜花”》。2500字。

1966年3月《广西日报》发表《评电影“不夜城”》,5000字,几乎占了一个版。

1966年3月《羊城晚报》发表诗歌《门为贫下中农开》。

1972年5月31日《广西日报》发表《努力发展儿童文学》1600字。

1973年2月《邕江文艺》表诗歌《我插队来到新壮乡》

《评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开头写道:“去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玉峰同志的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下册,至此,一部完整地反映广西地区解放后剿匪斗争的作品送到了读者的手里。由于这部作品写的是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反映的是解放后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而且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明的正面文物形象,据我们所知,在区内这部作品颇受读者的欢迎。”


(二)理事

   在这之前,1985年我曾和人民出版社的王育英同志去北海市参加广西寓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她被选为副理事长,我被选为理事。北海是最早开放的城市,那是刚刚起步。我坐班车花了7个小时(现在高速公路不过2个多小时)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究会,市里的领导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都参加了会议,给予很高的礼遇,宴会上的海鲜自然皆为比较高档的。负责组织接待具体工作的是合浦的余毅忠,感于他的热情好客,我回来后下个一篇评论他的寓言文学专集的文章在《广西日报》上发表。这个研究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很少活动,但在2000年开会时还继续选我为理事。

(三)写评论

       1985年,广西作协举办了“广西函授文学院”。聘请我当兼职教师,主要任务写评论,一是分析优秀的短篇小说,如第一期有《评〈丑石〉》和《〈钻石,你在寻找谁〉?》,第五期《〈钟声〉读后》;二是评论发表在“广西函授文学院教材”的年轻学员的小说。如第二期《评〈打草鞋的阿福公〉》第四期《〈S线上的暗泉〉评点》《〈撮虾子〉评点》《〈此情谁诉〉评点》《〈地边有一棵老槐树〉评点》(收入《瑶族作家研究集》),第五期《析〈酒杯〉》等。

(四)评委

       1987年,广西作协举办了“红水河征文评奖委员会”聘请我担任评委。评委中有《广西文学》主编李宝靖、副主编梁发源、诗人包玉堂、编辑叶宗翰等,参评的作品是出自广西业余文学青年之手。19884 月,我被聘为“广西太阳石文学奖”评委。评委还有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敏之,并由他作总结。1990年又聘请为第二届《广西太阳石文学奖》评委,并由我作总结,题为《让“太阳石”在主旋律中显得更美好——第二届广西太阳石文学评奖有感》全文和获奖作品“评语”发表在199086日《广西煤矿工人报》上,篇幅占满了一版。我在总结中的开头中有一段话说:“我们高兴地看到,获奖作品能根植于火热的矿山生活,在高扬起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旋律,为社会主义煤炭建设事业加油鼓劲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多样化的发展中强化文艺的主旋律。与现实生活一致的文艺主旋律,应当是由那些能够帮助人们感受、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有力地体现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地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因而能够激励人们积极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作品所形成的创作主潮。这次获奖作品无不体现着这一思想。”我自己所写的评语,是学习“诺贝尔文学奖”简练的评语,自己颇为得意。如对诗歌《黑太阳》的评语是:“所塑造的巨人般的矿工的英雄形象,是对所有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煤炭事业的煤矿工人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是矿工的阳刚之美的形象体现,它在读者面前矗立起一座尊神——这是用黑色旋律延伸了人类历史的光明的永远值得讴歌的伟大的劳动者!”又如组诗《光明的纤夫》评语是:“全诗三章,之一、之二作为背景,在历史和神话浓重的底色上,显示现代矿工的高大形象。之三写得较好,哲理的思考和形象的塑造融合统一,构建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矿山之魂——这是诗人用如椽的大笔,塑造出来的活的雕像。

(五)采风

   年轻一点的原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冯艺调任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后,在2000年之后的几年中,广西作家协会还组织了多次采风活动,如几次组织去越南、西安、新疆、湘西,我都去了,后3个地方可以带家属,妻子女儿也跟着去了。又组织去西藏,我因为害怕高原反应,不敢去。2004年组织去北欧和俄罗斯,护照都办好了,因为妻子生病,没有去成。

(六)鼓励后学

   因为自己爱好文学,1982年我组织了爱好文学的学生成立了《朝花文学社》,名字是我起的。我主持学校行政工作时,曾经聘请不少广西作家为学生们做文学讲座。十多年后,文学社倒有几个成为了广西的作家。1990年,为了让诗歌走入群众,激发青年的文学热情,我与文联的《南国诗报》主编、著名的民歌作家柯炽联系,与南宁民师联合举办了大型的诗歌朗诵比赛。比赛在南宁民师内操场进行。区内是多个优秀的青年朗诵能手,作了精彩的表演。我校的党委书记苏勇和校长韦编贤和文联的领导我的同学、广西文联副主席农冠品等出席了比赛晚会。著名的刘三姐扮演者、广西文联副主席黄婉秋当场为大家唱了歌剧《刘三姐》选段,把晚会推向了高潮。歌舞团独唱演员黄玲玲也演唱了歌曲。2002年《朝花文学社》成立20周年,出版了一个专集,请我题词,还在座谈会上发言。其中有一段话说:“有这么多同学爱好文学,我很高兴。在文学界有一个笑话说,你如果想害一个人,你年就教他去当作家。确实,从80年代以来,作家与社会之间的‘蜜月’一去不复返了。曾经是‘上帝的宠儿’的人,再也没有荣誉和糖果享用了,他们甚至失去了给他们分发糖果的上帝。成了‘没落的贵族’。说这个笑话,反映了作家心理上的一种失落。其实,现在的文坛还是很热闹的,文学创作还是很火爆的。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这种用键盘敲击之后,迅速传到网上的作品,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上都具有随意性,反传统的因素较多,在某些时候还很富于创新(从而也极容易杂乱无章)。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了,也就有人感叹说现在写的人比读的人还多。在学校读书的青少年们,更是有些人天生有一个作家梦。而且一些人很小也就真的当上了作家。张天天9岁写出了五六万字的作品,14岁写的《真心英雄》再版6次,轰动一时。韩寒的作品影响之大,出现了韩寒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小学、中学生已经有40多位出书了。我们学校,去年就有人自费出书。中师生和现在的小教大专生,不少人爱好文学,发着作家梦,不少师范学校都有文学社,有自己学校的文学刊物。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当然是一件好事。一个国家的文学是民族文化最富表现力、最适宜的载体,能使人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特有美感,爱上自己国家的语言。当不当作家是将来的事情。现在,起码你要写作,就要读书,多练笔。从我几十年的经验看,凡是喜欢写作的学生,后来他教小学语文,肯定是上课比较棒的。有文采,有激情,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的一条,指导小学生作文,肯定有好的效果。写下水文就当然不在话下了。我了解了一下,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写的作品是很有水平的,在我主编的《未来教师》,发表了不少好文章。祝愿大家多学习,多写作,用文学去和别人的心灵进行理解和沟通,唤醒人与人之间的爱,让文学成为人类精神的共鸣器,通过文学把自我和上、同人类在精神上联系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摆脱自己在精神上的孤独和无依的感觉,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顺便说一下,1995126日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成立,因为我有30多年的文艺理论研究实践而成为不用申请的第一批会员。会长是广西文联主席陈运佑,“文革”前与我同为《广西文艺》文艺评论小组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