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偏旁部首的读法

(2009-08-30 15:20:32)
标签:

杂谈

    汉字偏旁部首的读法                           北京汉字文化研究所  1993年12月

 

    退休后,把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放在博客上,也许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有些帮助. 

    我在《教育论文的写作策略》中说:"论搞研究,写文章,要从小题目做起。杨振宁教授在华中理工大学讲演《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说:“常常有同学问我,说我们将要得到博士学位,或者我们正在做头两年的博士后,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题目,是大题目呢还是小题目?这个问题很重要,而且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也问过费米(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他的回答很清楚,他说,他觉得大题目、小题目都可以想,可以做,不过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题目。如果一个人专门做大题目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可能很小,而得精神病的可能很大。做了很多的小题目以后有一个好处,因为从各种不同的题目里头可以吸取不同的经验,那么,有一天他把这些经验积在一起,常常可以解决一些本来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博士生尚且如此,我们更应注意不要贪大求全,盲目做大文章。
     我是常常做些小题目的。从1988年到1991年在《广西教育》“合格与进修”专栏发表的几十篇文章,都是一两千字的小论文。如从音位学的角度谈zhi、chi、shi、ri 、zi,ci si为什么不拿声母和韵母相拼,ian为什么拼出来是“烟”。A的四个音位怎么读。“熟悉”“熟练”的“熟”为什么不能读“shou”。从文字学的角度谈“某”字是会意字还是假借字,谈象形、象形字、象形文字的区别,谈象形字是否都是独体字。从文章学谈有没有第二人称的写法,记叙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荷塘月色》的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比喻”、“移觉”还是“通感”(比喻和移觉是从修辞学的角度,通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的),等等。也许是我比较熟悉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的知识,因此,十多年来,《广西教育》的读者来信,关于此类疑难问题的解答,都是由我来做的。如这两年,《广西教育》发表的《关于汉字的笔顺标准》《关于汉字的结构》《汉字偏旁部首的读法》等。"

                        《汉字偏旁部首的读法》
    在识字教学中,由于教学参考书缺乏,一些教师对汉字的某些偏旁部首不懂得它的读法。如“敲”字的部首“支”的读音是什么?“叫”的声旁“ ”读什么?“译”和“泽”的声旁“ ”的读音相同吗?等等。现将有关不易读的偏旁部首的读法说一说。
  人们常常把偏旁部首连起来说,这是习惯的说法,其实偏旁首并不是一码事。
   偏旁,词典解释为:“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教学时分析合体字字形结构时用的概念,是对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的称谓。不但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两部分统称偏旁,而且上下结构的字的上部(称“头”或“盖”)和下部(称“底”),内外结构的字的外部(称“框”)和内部(称“心”),也都是偏旁。部首,也属于偏旁,是表义的偏旁。
    部首,词典解释为 “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它是我们教学对按部首查字典方法用的概念。部首字典每一部的第一个字——有些实际上不成字——就叫部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1983年公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规范出201个部首,大部分是独体字,少量是不成字的或作部首后变形的。
                 

 

 

   一、部首的读法
  部首,不论是独体字还是不成字的,都有它的名称。
  独体字作部首的读法,是读该字的读音。
  不成字(包括现在汉语不作字用的)的部首,也是有名称的。
一些是古而有之的“古读音”(即“旧读”);一些是近人根据它的形象或它的笔画特征,用通俗的说法命名的。
    部首的古读音,有的不好记,现在已采用通俗的读法,如“、”古读zhu(第3声),现叫“点”部;“1”古读gun(第3声),现叫“竖”部;“[”古读fang(第1声),先叫左框或匠字框。但是,一些现在不好叫名的,不妨采取古读音。如“鼎”(巢、邕),古读chuen(第1声),今人也有叫它“曲川”部的;“番的上部”(番、釉、释),古读cai (第3声);“敲的右边)”(敲、寇),古读pu(第1声);“豸”(豹、貌),古读zH1(第4声);“黾”(鼋、鼍的部首和渑、绳的偏旁),古读mian第3声)。
    为了教学方便,近人对不成字或变形的部首加以命名。列举如下:
点横头(六、京、卒)     卧人头(气、复)
撤刀头(危、急、色)     私字头(允、矣、台)
私字底(去、县)         去点尤(尤、尴、尬
折文头(冬、备、        浙文底(夏、复、)
壮字旁(壮、状、        倒山  (归、寻、帚、录)
无尾牛(告、靠)         无尾羊(姜、羔、羡)
斜尾羊(差、着、羚)     登字头(登、癸)

    部首作为合体字的偏旁,因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读法。有“头、底、旁、边、框、心”六种叫法。上下结构的字的上部称“头”,如“苍”是“草字头”;下部称“底”,如“盆”是“皿字底”。左右结构的字的左边称“旁”,如“枪”是“木字旁”;右边“边”,如“对”是“寸字边”。三面或四面包围的字,外部称“框”,如“匠”是“左框”(或叫匠字框);中间部分称“心”,如“国”是“玉字心”。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的中间部分也有称“心”的,如“瓣”是“瓜字心”,“哀”是“口字心”。
                     二、声旁的读法
    在形声字中,声旁是表音符号。掌握声旁的读音,对识记形声字的字音有很大的帮助。但声旁的读音有四百多个,有些声旁现在不独立成字,有些声旁是多音字,有些声旁为了简化字形采取“省声”的方法,因此,有不少声旁的读音不易读准确。
    (一)现在不成字的声旁的读音。
    不成字的偏旁的读音有三种读法。
    l、原来是有本字(初文)的,读它本字(初文)的读音。
    如:X(刈)、“挖的右边”(挖)、“温的右边”(温)、“援的右边”(援)、“鹤的左边”读(鹤)、“漆的右边”读(漆)、“噪的右边”读(噪)。
   2、采用一个代表字,读这个字的读音。
  如 “叫的右边”读(叫),“犯的右边”读(犯)“迅的右里部分”读(迅),“贯的上边”读(贯),“坚的上边“读(坚),“春的上边”读(春),“荧的上部”读(荧),“监的上部”读(监),“沿的右边”读(沿),“珍的右边”读(珍),“越的右上”读( 越),“怨的上部”读(怨)、“茎的下边”(茎),“契的上边”读(契),奂读(换)、呙读(窝),“姬的右边”读(姬),“逢的右上”读 (逢),“流的右边”读(流),“俊的右边”读(俊),“捷的右边”读(捷)、“菊的下部”读(菊),“陷的右边”读(陷),“富的下面”读(富),“萼的下部”读(萼),“插的右边”读(插)、“缚的右边”读(缚)、“篝的下部”读(篝)、“满的右边”读(满)、“塌的右边”读(塌)、“廖的下面”读(廖)、“ 缰的右边”读(缰)。
  3、现在不好叫名的,不妨采取古读音。
   如:“巧的右边”读巧  (例字:巧、亏、朽);“肺的右边”读肺(例字肺、沛);
“追的右上边”读dui(堆的本字,例字:追);“鼓的左边”读zhu(gu鼓的本字,例字:鼓、彭).

   (二)多音字声旁的读音。
 勺   (1)zhao  (芍、豹、钓)
      (2)zhu6(灼、酌、的)
  
 壬   (1) ren (壬、衽、妊)
      (2)ting (挺、廷、呈)

 屯  (1)tun  (吨、饨)
     (2)chun (纯)

区   (1)qu  (岖、驱、躯)
     (2)0u  (呕、鸥、欧)

乍  (1)zha  (炸、榨、蚱)
    (2)zu6  (作、昨、祚)

夭  (1)yao  (妖、乔、笑)
     (2)ao  ( 袄、岙)
    (3)wo  (沃)

“泽的右边”(1)yi (泽、绎、释)
         (2)ze(泽、择、铎)

“快的右边"”(1)kuai(快、块)
           (2)jue(决、缺)

仓     (1)cang  (苍、沧、枪)
       (2)chu6ng(创、疮)

句     (1)ju(拘、驹)
       (2)g6u(狗、苟、枸)

台      (1)tai抬、苔、胎)
       (2)yi(怡、饴、始)

      (1)qie(姐)
且    (2)cu(租、祖、粗)
      (3)ju(狙、沮)
(三)声旁的“省声”读法。
    在造字时,嫌声旁的笔画太多,不取全字,仅取它的部分。
    如“珊”是“删”省声;“度”是“庶”省声;“恬”的声旁是“甜”省声;“配”是“妃”的省声;“毫、豪”是“高”省声:“岛”是“鸟”省声;“觉”是“学”省声;“梳”是“疏”省声;“茸”是“聪”省声;“奖、浆、桨”是“酱”省声;“莹、萤、茔”是“荧”省声,“赛、寨、蹇”是“寒”省声等。
  (《广西教育》1999年第3期,发表时用笔名桂榕,收入广西教育出版社特级教师自选集<小学教师教育40年)去北京时专程到积极研究汉字文化的《汉字文化》编辑部,星期天没有人办公,留个影,表示自己对该刊物的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9.11"8年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