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这确实是个问题
(2012-04-13 15:29:11)
标签:
语文教学重演绎重归纳杂谈 |
1、正确理解“演绎”和“归纳”的内涵是这个问题的基本常识问题。
(1)理解“归纳”和“演绎”的内涵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
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演绎着重认识“个别和特殊”的现象,演绎在验证之后也要得出结论。
所谓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可以看出,归纳它更“强调结果,强调得出的原理和规律。”
从它们词语的释义和具体呈现来理解。
归纳意即归入、加入,归并,归拢、使有条理等,就是从大量事实中归纳结论。 秦牧 《艺海拾贝·惠能和尚的偈语》“把这些事情归纳起来,很可以看出其中是有不少道理的。”洪琛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六(二)“这里尽可能的简单化,归纳为容易把握、容易记住、容易实践的六件事。” 可以看出“归纳”虽不忽略过程也注重大量的事情、事实但更“强调得到结果和规律,尽可能的简单化,更注意事实和事情的共性而非个性。”
(2)“归纳”和“演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演绎和归纳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两条方向相反的思维途径,前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后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
“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
以上的分析,可以指导我们去理解“演绎”和“归纳”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把握了“演绎”和“归纳”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对“赵文”中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教学课例以及赵老师的看似符合规律性的观点谈一些想法了。
演绎引导我们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个别的特殊的语文现象,引导学生利用普遍性知识对语文的个别性和特殊性进行演绎学习。
归纳注重归纳出结果,原理和规律,更注重结果。而演绎注重情感文字表达,注重体验者的想法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更注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并且过程的优化一般也意味着学生学习结果的高效。
赵文中三个演绎教学实例分别如下。
课例1《荷塘月色》罗列历来有关主旨的不同理解,让学生列举课文片段印证;课例2教师展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利用理论教师演示白居易《长恨歌》,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湘夫人》、《拟行路难》等作品;课例3告诉学生横向议论的特征,利用告知的知识教师解说何为的《论时间》一文,然后进行话题训练和作文训练。
赵老师的分析是正确的,三个实例的共性都运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从规律到特殊的思维方法。赵老师也对三个课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肯定,然而从赵老师利用归纳法对课例的设计和赵老师对归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大加肯定来看,实际赵老师是基本否认这些演绎法教学课例的。这些课例有一些硬伤,但能否就说语文教学要慎用演绎的教学逻辑呢,我看未必!
(1)演绎是对抽象、规律知识的具体对话,而不是对抽象、规律知识的传授和简单验证。
三个演绎法课例无一例外地都对抽象、规律知识进行了静态的传授和验证,更严重的是传授之后,学生几乎都在文本鉴赏或写作时对这抽象、规律的知识仅作了直线单一式的运用,而没有形成一种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具体形象地对话式运用。假如课例1引导学生在列举印证后进行比较、进行辩论式的演绎;课例2且不谈课堂的容量可能太大,因为赵老师说演示《长恨歌》后(而一篇《长恨歌》就历来众说纷纭)接着赏析了《湘夫人》、《拟行路难》等文(后加了等字),照课例1而观,要匆忙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恐怕一样要犯静态直线单一式演绎的错误了;课例3我们认为《论时间》假如把“解说的形式”更改变为对“运用横向议论特征”的赏析式演绎,这样的演绎呈现的就是别一番风景了,这样的演绎有何不可呢?
如果因为教师的操作不慎,演绎的方法策略不够灵活多变,就判断语文教学一定要慎用演绎法,那赵老师就一不小心地犯了形式逻辑的错误吧?
(2)演绎是发挥抽象、规律、原理的教示和工具作用,而不是让抽象规律的知识成为束缚学生的教条。
陈军老师说:“承认语文是一门学科,就要承认语文的学科知识,重视语文学科知识在认识活动中的教示和指导作用,重视其在认识中的支撑和凭借的工具作用。”演绎法进行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演绎时需要的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对教学产生定向作用,失去这种定向,学生能力的形成可能因课堂的天马行空低效甚至无效。
培根是最强调“归纳法”的哲学家,但在“归纳”之最后,他更是指出“由此递降,使之运用于特别的事实,以图获得发明而增进人类控制自然之能力”。培根的话启示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规律、原理、知识的指导下进行丰富的演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3)演绎的重过程性,重个别性、重特殊性才更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赵老师说,语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者大量接触典范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欣赏、品味、分析、探究,从而积淀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有关语文学习规律的观点绝对正确,但以此来证明语文教学中要重归纳而慎演绎,赵老师未免又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语文的这个学习规律可以证明语文教学中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演绎更注重过程,更注重个别性、特殊性,演绎的过程更是一个阅读、欣赏、品味、分析、探究,从而积淀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怎么就单单证明了语文教学更重归纳法运用呢?
(4)演绎是对语文本体知识的重视,对于反对当前课堂的散而无序的满堂闹有积极的意义。
语文教学重归纳还是重演绎这是一个确立教的过程的问题。归纳重归纳出规律、原理、范式,归纳的过程是很容易让课堂过程散而无序甚至满堂闹的。演绎是在原理、规律、范式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和语言感悟对原理、规律、范式进行验证的过程,学生在范式,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一般,更分析了特殊,演绎使语文的学习变成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的过程,语文的本体知识得到了重视,让课堂更加科学合理有序。
(5)运用科学的演绎策略和方法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
演绎精彩的课堂就需要精彩的演绎。我们主张以下可以用来尝试的演绎方法和策略。认读式演绎,就如课例1那样,但这是较为简单的演绎的方式方法;筛选归类式演绎,这种演绎具有了推演的性质;联系对比式演绎,这是演绎的进一步深入;推断式演绎,这具有了推演的深入层次;创新式演绎,这种演绎是演绎的较高境界,它把知识、规律、原理延伸到另一层面,使学习的过程走进一个新的层级。等等,不一而足!
3、谈谈赵老师运用归纳法对几个课例进行的更改。
课例1先阅读文本以及背景资料,学生先交流对文章主旨的看法,最后教师再展示人们历来的不同理解;课例2、课例3都是分别先通过归纳得出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横向议论的特点和要求”,然后进行赏析诗词和写作训练,我们认为课例2和3最后回归的其实还是演绎法教学,我想赵老师不会看不出这一点的,然而赵老师没有明说,不知是故意还是为了什么,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语文教学要重归纳而慎演绎”而不愿意说吧?赵老师十分肯定地认为他这三个设计都是归纳法教学,都科学灵活地处理了“收”与“放”的关系,学生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开发与利用,甚至激发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依笔者的意见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争论不休,按赵老师的做法,最后还得展示,不知道这样的课堂效果到底高还是低呢?对于课例2和课例3,笔者想强调的是归纳和演绎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为演绎提供前提。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相较语文教学而言,二者的辩证关系也让我们明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大胆地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演绎,演绎属于我们师生的精彩。
最后,我们也像赵老师一样,强调一下笔者的薄见:语文教学要大胆、多元丰富地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教学时而为之也未尝不可。
以上所述,纯属请教,不当之处,请赵老师见谅!
①关于“演绎”和“归纳”内涵的简析均来自百度词条。
②韩军老师论述据于漪、刘远主编《韩军名师讲语文》(语文出版社)《讲程序》一章整理归纳而出。
③赵克明老师论述和观点见《语文教学重演绎还是重归纳?》,《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
④培根言,引于冯友兰《中西哲学小史.西洋卷.培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