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预习提问
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又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又是提问、解答、再问、再答。师生在文字里来来回回游走,很是享受!
反复思考孩子们在预习中的提问,越发觉得自己还需深入钻研下去,否则底气不足,站不住讲台了呢!
《藤野先生》的预习提问
1.
第一段有何作用?
2.
开头为何要写清国留学生?
3.
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的马虎、不讲究?
4.
以“藤野先生”为题,却以“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做开端,是否不妥?
5.
“便使我忽又……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6.
为什么鲁迅去仙台时日本人民都很友好可学生们却不一样呢?
7.
为什么作者离开仙台后一直都没给自己的恩师写信?
8.
为什么鲁迅只记得日暮里了?
9.
写学生干事在此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0.
为什么藤野先生成为众多日本先生中“我”唯一写的人?
11.
为什么“我”拿到藤野先生添改后的讲义会感到“不安”?
12.
第10段为什么要用一个小节一句话去证明日本学生的话是真的?
13.
为什么后来不学医了?
14.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的含义?
15.
第23段为何要看似多余地叙述“裹脚”一事?
16.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日本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17.
“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
18.
第6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19.
开头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明“我”怎样的态度?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20.
为什么要写“清国留学生”赏花,学跳舞,日本“爱国青年”和课堂上看电影?
21.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很“伟大”?
22.
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他的人生抉择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23.
题目是“藤野先生,可为什么写藤野先生的篇幅不多?
24.
写圈出“漏”字一事的目的是什么?
25.
藤野先生欲言又止,他想说什么?
26.
藤野先生到底是和平主义还是和众日本人一样的有武力思想呢?
27.
第15段里,当“我”打开讲义时,感到“不安”在哪里,“感激”在哪里,“吃惊”又在哪里?
28.
第一段为何要描写“辫子”?
29.
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讽刺速成班学生的装束,这和本文有联系吗?
30.
第11节为什么要提到他在研究头骨?
31.
为什么藤野先生没有联系鲁迅呢?
32.
为什么前面写了许多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
33.
为什么要花一小节来写“你悔改吧!”?
34.
鲁迅见过许许多多正义的人中,鲁迅为什么要选择藤野先生来写?
35.
鲁迅何不学完医再从文?
36.
为什么藤野先生从一开始就帮助鲁迅修改讲义?
37.
作者再说“物以稀为贵”时为什么要扯到大白菜、芦荟上去?
38.
鲁迅刚刚来到仙台时,也有人对
鲁迅先生表现了关心,这与藤野先生的关心一样吗?
39.
文中用了许多反语,它们都有什么用?
40.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怎样理解?
41.
如何理解“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2.
为什么作者要花笔墨写寄信的事?
43.
为什么要写中国人受到“优待”?
44.
文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45.
本文的线索仅仅是“我在仙台学医的过程”吗?
46.
为什么要写讲义丢失了?
47.
为什么说清国留学生头发“油光可鉴”?
48.
藤野先生的学历?
49.
怎样理解“精通时事”?
50.
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什么情感?
51.
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有点悲哀”?
52.
为什么“我”对他的印象那么深呢?
53.
鲁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藤野先生的?
54.
藤野先生有哪些品质?
55.
为什么鲁迅舍不得藤野先生?
56.
藤野先生为什么不骂他的学生?
57.
为什么鲁迅要对藤野先生撒谎?
58.
为什么藤野先生对小错误也要指出?
59.
为什么第27段的内容不放在干事来检查之前?
60.
为什么藤野先生用“拿来我看!”的命令语气和“我”讲话?
61.
关于“辫子”有何含义?
62.
为什么文中有那么多错别字?这也能理解为通假字吗?
63.
鲁迅初到仙台为何受优待?
64.
第29段“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还有一个我”?
65.
作者描写自己的固执,与文章有何关联?
66.
为什么要写居所的简陋?
67.
为何藤野先生会如此看好鲁迅?
68.
“这一声却听得特别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69.
作者先离开东京,后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
70.
鲁迅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言论?
71.
为什么鲁迅回国后想给藤野先生写信却又无从下笔?
72.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如何理解?
73.
描写藤野先生时提到他“穿衣服太模胡”有什么用意?
74.
在写“清国留学生”时,作者为什么把“头顶上盘着的大辫子”比作“富士山”?
75.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底指什么?原因是什么?
76.
第1段和第16段中提到藤野先生说话的语调是抑扬顿挫的,为什么要写他语调的特点?这样的语调有什么特点?
77.
为什么“每当我疲倦,想偷懒时,看见先生的照片便会使我良心发现,且增加勇气”?
78.
作者为什么认为写作更能拯救国民呢?
79.
《藤野先生》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80.
是什么支撑着鲁迅,让他不断努力奋斗?
81.
有藤野先生这么好的老师,为什么对自己的要求“只是没有落第”?
82.
原文中说离别后“话更无从说起”,而课后练习却说“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跟学生说”,是不是穿帮了?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阴雨绵绵
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上这一篇经典文章。
五班连上了两节课,越上感觉越好,越上越有气场,可是,到下课时间了,这“气”就被迫断了。呵呵,但愿明天能接上“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