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温儒敏教授谈阅读教学
(2011-01-15 08:15:35)
标签:
温儒敏课改阅读教学朱昌元课标修订教育 |
温儒敏先生是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他对课改有怎样的观点?读过此文,或许能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
听温儒敏教授谈阅读教学
朱昌元
从2011年1月7日开始在北大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为期10天。我想,有幸成为“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的一员,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多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理论,多亲炙一些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家,多学习一些语文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8日上午8:30,在北大东北角的廖凯原楼(政府管理学院)437报告厅举行开班典礼,出席的领导有教育部师范司培训处处长、北大教务长等领导,温儒敏教授是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也是本次研修项目的首席专家,当然在主席台就坐。
例行的领导讲话和合影后,就是温儒敏教授的讲座,题目是《关于语文课改及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包含三个方面:一、关于课改;二、关于阅读教学问题;三、关于写作教学问题。温教授年过花甲,既是博学的专家,也是温厚的长者,所作讲座如同对面谈话,很温和,很亲切,“侃侃如也”。他关于阅读教学的观点给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以丰富的启发,谨记如下:
听说读写四者,阅读最重要,阅读应放在首位。
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完全指向中考、高考,是很枯燥、很累人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之外,没有读过几本书,对他们来说,阅读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
阅读要尊重天性,培养兴趣,提高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无法谈语感,无法提高阅读能力,无法提高语文素养。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是个人化的行为。不要完全用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者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不要随意增加阅读难度,要讲究阅读教学的梯度。教材有一些问题,多数没有梯度变化。要让学生多读,要讲求细读和涵泳。课堂教学不要太细化和模式化,给学生留出的阅读时间太少。不要太多朗读,不出声高效率的默读在高年级的学生那里应该得到强化。
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这个很不好。现在课堂中提问太多,老师不断问,在加上有些老师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等的口头禅,整堂课都在问,用问引导学习,代替学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不强,不去思考,没有自由度,这样难以形成独特的感悟和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这样的问答,多是浅问答,缺少思维的深度。对话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有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形成文字,将思维条理化、深刻化。课堂太细化,太模式化,不好。自然的常态的课堂一定不是很精细化的。太过雕琢的课,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都已经设定了,这样的课就没有了生成,没有了灵气,学生在这样的课上就容易被框死了,机械化了。
事实证明能独立阅读,有阅读积累、有阅读积淀的学生高考也能取得优势。养成阅读习惯是终生受益的。尽量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阅读的空间。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能带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要善于进行阅读链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生活,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伙伴,上网、博客、QQ等,这些语文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
纯粹指向考试的过于功利的阅读,学生感受不到阅读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难以养成滋养精神的一个习惯。这样的语文教师及其语文课讲到底是失败的。
报到时发的资料袋里有《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一书。晚上躺在床上翻阅,感到温先生对于语文课改、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值得好好领悟,好好消化,成为改革和改进语文教学的精神滋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