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冰心玉树
冰心玉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25
  • 关注人气:7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苏联电影《岸》

(2010-06-07 01:48: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译制片

 

  

前苏联电影《岸》

 

前苏联电影《岸》

 

   《岸》是根据作家尤里·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的故事是围绕一对情人---俄国军官和德国姑娘相爱却终未结合的悲剧展开的。影片开始是七十年代,苏联作家尼基金应联邦德国汉堡文学俱乐部之邀,前往西德汉堡机场,来迎接他的是一位文雅端庄的德国中年妇女,自称是赫伯特太太,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也是发信给尼基金的邀请人。尼基金在大战中,曾经是一名勇敢的军官,攻克柏林时他也到过这个城市来过,转眼二十六年过去了,这个国家对他来说变得十分陌生。他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怀着回忆过去的复杂心情,参观汉堡,出席西德文化界的各种聚会。汉堡的一切:人群、电车、洒吧和舞厅他都一一去光顾,到处都激起他遏止不住的好奇,他对同来的苏联人说,苏联人和德国人经过了那样一次创伤,在感情上还能相通吗?有一次他来到汉堡街头阵亡将士纪念碑前,望着威严的铜像,他默默地伫立在那里,他眼前闪过一系列往事……一辆德军的坦克车出现在他的大炮瞄准线上;一个被砍成两半的苏联战士的尸体挂在树梢上,鲜血正一滴一滴地渗入白色砂土里。尼基金的头开始晕眩,他抬眼看见一个年老的德国人正注视着他,他真想跑过去跟他说说话,问问他有没有跟俄国人打过仗,可是当他刚要抬腿朝迈去时,那德国人用冷漠的眼光打量着尼基金,一语不发地走开了。尼基金在汉堡遇见过很多这种事,在公众场合所,德国人都用一种戒备的眼光看着他,使他感到烦闷苦恼。在汉堡会议期间,尼基金越来越觉得赫伯特太太似曾相识,但是年代太久,他怎么也记不清了,但是赫伯特太太对尼基金却十分的友好,甚至还表示亲热的友情,她邀请尼基金和他的苏联朋友到她家去游玩。当赫伯特太太拿出自已战前在柯尼斯多夫地方拍摄的一张照片时,尼基金看到照片上有一个瘦瘦的女孩子,他的记忆从朦胧中渐渐地清晰起来了,终于记起原来眼前这位赫伯特太太就是当年驻扎德国时的房东的女儿埃玛。于是一场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样被勾起来了。

    一九四五年,柏林最后的顽固堡垒——国际大厦被攻克了,战火的余烬还没有息灭。苏联炮兵团驻扎在柏林附近的小镇上。在那里,炮兵团驻扎在柏林附近的小镇上。在那里,炮兵中尉尼基金跟十七岁的德国少女埃玛相识,并且一见钟情地相爱了。埃玛的弟弟当时正设法将苏军的情况报告给德军,但他被苏军发现并被捕了。尼基金偷偷地跑去询问埃玛和她的弟弟,才知道他们是受人威逼的,他出于同情心没有按上级的命令将他交给军事法庭。苏联士兵麦热宁又企图奸污埃玛,尼基金挺身而出保护了姑娘,还开枪打伤了麦热宁。为此尼基金受到了军事处分。当德国人进攻这个小镇时,尼基金帮助埃玛一同在枪林弹雨中逃了出去。两个年轻人的心在战火之中靠得越来越近了,他们不顾一切地热恋了。这时候,在战败的德国土地上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烧在成焦炭的坦克横在路边,弹痕累累的街车、钢盔遍地狼藉。一群流离失散的儿童在瓦砾堆里躲着,远处依稀传来炮声。但是,这已是五月了,春天来了,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受伤的大地。就在挂满早丁香的小院里,尼基金和埃玛悄悄地躲在那里喁喁私语。一群苏联士兵哼着家乡的歌,喁喁叹息着“春天啦,该回家了!”

    尼基金只能偷偷地爱着埃玛,他周围的同伴们都恨德国人,用敌视的眼光看这个德国姑娘。有一次,尼基金走到埃玛的窗子底下,怀着满腔的爱凝望她的身影,但这时他眼前飘过一阵淡雾,将埃玛跟他隔开,埃玛好象隐隐约约地出现在云端里。尼基金的耳旁响起一个阴森森的声音:“她是德国女人!”埃玛这时候也泪水汪汪地,她扑到窗前,虽然心爱的人近在咫尺,但她却不能接近他,她只能狠狠地诅咒:“希特勒是个疯子!这是一场再坏不过的恶梦!”

    终于战争的警报又响起来了,部队要急行军到布拉格去了。尼基金和埃玛就在战火熊熊的柏林离别了,埃玛紧紧地抱着尼基金,揪住他的衣衫不让他走,但军号吹响了,尼基金一狠心就跟着军队远去了。

    现在尼基金和埃玛都是中年人了,他们过早地白了头发,神情忧郁,虽然两人内心还保存着深情,但是他和她毕竟生活在两个国家、两个世界里。最后一夜,在一个酒宴上,尼基金控制不住自已,要求和埃玛结合,然而,埃玛只是痛苦地回绝他。她到机场去给尼基金送行,两人默默地相望,象二十六年前一样又分开了。在回国的飞机上,尼基金由于过度的忧伤,心脏病又复发了,临终,他靠在机座上,冥冥之中感到团团白云围了过来,拥着他腾云驾雾地向那可望不可及的彼岸飞去。

 

                         前苏联电影《岸》


      前苏联电影《岸》

     前苏联电影《岸》

     前苏联电影《岸》

     前苏联电影《岸》

 

 

当年的一篇评论

 

为侵略扩张造舆论 ——评苏联长篇小说《岸》

 

    为了配合社会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而竭力制造“缓和”骗局,已成为当今苏联文学中的一个特点。获得一九七七年苏联国家奖金的小说《岸》,就属这类作品。
  《岸》的作者是以写战争题材作品而深受苏联统治集团推崇的尤里·邦达列夫。他在五十年代就曾以其反对革命战争、宣扬和平主义的小说《最后的排炮》博得苏联文坛的吹捧。此后,他又写了借斯大林格勒战役来鼓吹“军事爱国主义”的小说《热的雪》,被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五大上吹嘘为苏联文学的“新成就”。他与另外两人合伙炮制的所谓“电影史诗”《解放》(一九七○年),曾在国内外喧嚣一时。
  小说《岸》描写的是主人公尼基金两次在德国的生活片断。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时,苏军炮兵排长尼基金中尉随炮队进驻柏林郊区
的一个小镇。士兵们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每天不是玩牌、喝酒,就是谈女人、争风吃醋……。由于尼基金使德国房主的女儿埃玛免遭炮长的强奸,还放走了她的弟弟,于是这个十八岁的德国姑娘就委身于这个具有“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救命恩人”。可是,炮队五天后调走了。战争破坏了他们的“幸福”。
  战后,尼基金成了作家。他的“描写非斯大林化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小说”引起了“西方的兴趣”,由此他就成了西方各种“国际讨论会”上的常客。
  小说一开始,尼基金和他的好友、作家萨姆索诺夫去汉堡参加为期五天的所谓“欧洲各国作家圆桌会晤”,就战争与和平、欧洲安全、西德归宿、道德精神等问题进行“探索”和“争论”。尼基金发现,这次“会晤”的发起人赫伯特太太,就是当年的埃玛。久别重逢,使尼基金十分激动,往日的旧情涌上心头。于是尼基金领悟到一个“真理”:人们不应相互隔离、彼此怨恨和仇视,而应通过“缓和途径”,一起走向“永恒和平”的“阳光灿烂的彼岸”。
  这部小说大谈“拯救人类”,以兜售苏联的“缓和途径”。作者通过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过苦头的、自称小丑的酒店老板,宣扬所谓“善良和觉醒”,“爱一切人吧……甚至敌人都要爱……”,宣扬世界上“没有民族差别,没有德国人和犹太人之分,也没有俄国人和美国人之分,大家都是兄弟,人人平等,我爱人人!”这样,才能摆脱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否则,人们就会变成“彼此吞噬的机器”,到那时,“谁还会生小孩?谁还会延续人种?”以此来肯定尼基金所兜售的“缓和途径”。
  但小说的作者又特意安排了赫伯特太太的一段表白,说她不仅仍然“爱”尼基金,而且也“爱”俄国,希望那个俄国中尉“带着自己的大炮回到德国来”。这就拆穿了作者鼓吹的所谓“缓和”骗局,而赤裸裸地暴露了新沙皇企图霸占整个德国、通过战争来征服欧洲的侵略野心。
  作者自称,他的小说要指向“现代”。而这部小说于一九七五年出笼时,正是勃列日涅夫集团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三十周年之机,无耻地把自己打扮成欧洲解放者和人类的救世主。近年来,苏联一面竭力兜售“欧安会”的“缓和”骗局,一面变本加厉地秣马厉兵,加紧对欧洲的军事威胁。人们不难看出,小说《岸》的“现代性”就在于,它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彼岸,为了大搞假缓和、真扩张而精心制造的反动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