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巴赫档案馆 / Bach Archiv Leipzig)
作者:赵多娇
时间:2018年10月25日
地点:德国莱比锡巴赫档案馆
博客:blog.sina.com.cn/cellobaby
微信:zhaoduojiao0129
莱比锡巴赫档案馆(Bach Archiv
Leipzig)是1950年由德国音乐学家、巴赫研究专家维尔纳·诺伊曼(Werner
Neumann)为纪念J.S.巴赫逝世200周年而建立,坐落在巴赫曾担任了 27
年唱诗班老师与兼指挥的圣托马斯教堂对面的博瑟故居(Bosehaus),其图书馆内存有全世界最为全面的巴赫手稿及书籍,是当今全球学术界最为权威的巴赫研究中心。
(巴赫档案馆馆长彼得·沃尔尼博士 / Dr. Peter Wollny)
上周四(2018年10月25日)应巴赫档案馆馆长彼得·沃尔尼博士(Dr. Peter
Wollny)邀请,有幸参加了在档案馆内由沃尔尼博士举办的巴赫学术讨论会(Colloquim
Bach-Archiv)。本次的学术讨论会共分为四部分,每月一次,为期四个月。内容包括巴赫莱比锡时期所写的《康塔塔年集》、巴洛克音乐与圣经、巴赫手稿及学生手抄谱展示、学术报告等等。我将会在后续几个月中将其重点讨论的内容、(允许公开发表的)手稿照片与文献资源分别以博文的形式进行记录,希望将最权威的第一线巴赫学术研究带给大家。
(我与当天作学术报告的本尼蒂克特·舒伯特博士 / Dr. Benedikt
Schubert)
一、
莱比锡时期的巴赫(1723-1750)与他的抄谱者们
1723年,巴赫从魏玛移居莱比锡,开始在圣托马斯教堂担任唱诗班老师兼指挥(德:Kantor)。在他居住莱比锡的27年中,创作了《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合唱康塔塔年集(德:Choralkantaten-Jahrgang)》、《圣诞清唱曲》和《赋格的艺术》等诸多伟大的宗教音乐。
沃尔尼博士讲道,《合唱康塔塔年集》是巴赫在莱比锡任职期间所作的极具工作热情的作品集,亦是在他毕生作品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从移居莱比锡的第二年起,巴赫便开始着手为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谱写合唱康塔塔。每个周日,圣托马斯唱诗班都会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或圣尼古拉教堂演唱巴赫的新作,所以每首合唱康塔塔都最晚在周三前完稿,以使抄谱员有足够的时间按巴赫的总谱原稿抄写出各声部分谱。待到周六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的小演唱者们、圣托马斯教堂学院的学生结束学校的学习,他们则会在巴赫职棒下进行演出前唯一一场排练,迎接周日的演出。不难看出,每首合唱康塔塔的创作时间与演出寿命在当时都是极短的。
(圣托马斯教堂前的巴赫铜像)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谁帮巴赫抄的谱呢?”
沃尔尼博士回答道:多数都是当时圣托马斯教堂学院的巴赫年长一些8的学生。根据资料与手稿记载,巴赫在1723至1728年间曾有过一名“首席抄谱员“
—— 约翰·安德里亚斯·库瑙(Johann Andreas
Kuhnau,1703–1761),他就读于圣托马斯教堂学院,是巴赫的学生。库瑙有着与巴赫相似的记谱法,音符与经词的书写清晰可辨,是为巴赫抄写分谱最多的学生。
(库瑙的笔迹:合唱康塔塔BWV 62, 女高音声部, 1724年)
除库瑙外,在这首于1724年12月3日,第一个基督降临节首演的合唱康塔塔BWV 62
“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的手稿中,竟出现了第二位抄谱员C.G.梅斯勒(Christian Gottlob
Meißner,1707–1760)。
(梅斯勒的笔迹:合唱康塔塔BWV 62, 女高音宣叙调, 1724年)
同样身为巴赫在圣托马斯教堂学院的学生,梅斯勒却未能有库瑙一般直接与大师手稿接触的机会。据沃尔尼博士的介绍,梅斯勒可能是因为这首长篇合唱康塔塔(BWV
62)无法由库瑙一人在第一个基督降临节前完工,巴赫临时找到的抄谱员。从上图梅斯勒的笔迹与库瑙的笔迹合为同一页中的上下部分,笔迹的差异清晰可见。沃尔尼博士指出,在许多分谱中都是由库瑙先抄写了某声部的前半部分或前几乐章,再由梅斯勒抄写后半部分。由此可见,库瑙在巴赫未完成全部创作时便已开始了抄谱工作,这亦是巴赫对他抄写分谱的认可与信任。
(巴赫的笔迹:合唱康塔塔BWV 62, 低音提琴声部咏叹调,
1732/33年)
在这首作品(BWV
62)首演过后的第八年,也就是1732年,巴赫在作品的开头加入了全新的低音提琴声部,并在其声部之上添加了由羽管键琴演奏的数字低音(见下图)。然而库瑙的笔迹却在这个新加入的声部,以及之后的手稿中再无出现,此后亦没有任何人替代他的抄谱工作。根据历史遗留下的资料与沃尔尼博士的分析,巴赫应只在任教莱比锡的前几年雇佣了库瑙与梅斯勒等其他的未知抄谱者,在库瑙毕业后,生活窘迫、资金紧张的巴赫未找到合适的长期抄谱员,所以余下的作品只能由本人或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马格达琳娜·巴赫帮忙抄写完成。
(安娜·马格达琳娜的笔迹:合唱康塔塔BWV 62, 低音提琴声部宣叙调,
1732/33年)
翻看手稿中的伴奏低音声部时,沃尔尼博士提醒我们注意伴奏低音声部的调性:“为什么巴赫写了两个调的伴奏低音声部呢?(如下图)“
因为当时这部作品的伴奏低音声部是由管风琴演奏的。在巴赫时期,管风琴的音高会比普遍的音高高一个全音,所以这部作品原本为b小调,而为管风琴写的声部则需移调,谱写为a小调。
(库瑙的笔迹:合唱康塔塔BWV 62, 原调b小调伴奏低音声部,
1724年)
(匿名抄谱者,巴赫手写数字低音:合唱康塔塔BWV 62, a小调伴奏低音声部,
1724年)
“安娜·马格达琳娜与库瑙的笔迹与巴赫如此相似,您可否举出一两个谱例,如何分辨每个人的笔迹呢?“
在看了如此多的手稿与笔记后,我不禁向沃尔尼博士提出了这个问题。沃尔尼博士答道:“这是我们在探索了海量巴赫手稿后逐渐积累的经验。要知道即使是模仿一个人的笔迹,依然也可以在某个字母或音符的写法中找到线索。事实上每一位作曲家在创作的中期都会开始找寻一种属于自己的记谱和书写方式,这是很难学来的。” 随后沃尔尼博士举出了巴赫与安娜·马格达琳娜的两个书写上的区别:
1.
巴赫书写"V"的方式与书写"e"的方式:
库瑙书写V的方式:
2.
安娜·马格达琳娜书写"C(4/4拍)"的方式:
http://s8/mw690/001GC3OTzy7oNbSkaO3e7&690
巴赫书写"C(4/4拍)"的方式:
---------------------------------------------
• 巴赫档案馆的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巴赫档案馆线上图书馆网站(内含极全面的高清巴赫手稿):
https://www.bach-digital.d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