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梦
(2022-05-06 11:01:29)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一些曾经历过、想象过或受过刺激的物事以活动影像方式在脑海里出现,醒来后方知尽是虚幻,这就是梦。希望的美妙的梦令人怀想,故人们常借用“梦想”来表达对美好心愿的期冀。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中学时代,我曾有过做医生的梦想。
一个秋日的后半夜,忽然有人“砰砰砰”打门,性急地呼唤着父亲。一家人都惊醒了,父亲翻身起来开门。但听来人着急地说:“渣子老头又犯病了,他说您曾经救好过他,还请您再去看一下。”
父亲毫不犹豫,很快随来人走了。我又迷迷糊糊睡去。
一个多小时后,父亲回来了。他怅惋地说:“渣子老头死了。他有心绞痛病,以前我用从民间学来的推拿、点穴土法治好了他。可是这次不行,治不了了。”
离天亮还有两三个小时,大家重新睡觉,可是我却再也睡不着了。
渣子老头姓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担垃圾的,到各家各户的门前接收垃圾,把收集起来的垃圾挑到野外掩埋起来,工作劳累,又脏又臭,收入却微薄。四川人习惯把垃圾叫渣子,干这苦活儿的老人因此有了“渣子老头”的谑称,大多数人但知谑称,却不知其真实姓名。渣子老头六十开外的年纪,身材矮小,面庞黑瘦,因为天天挑着沉重的担子,背也被压得微弓了。常常头上戴着旧草帽,用以遮阳避雨,眉眼不大看得清,嘴角有些下沉,略带苦命相。这样一位辛勤劳作、自食其力的孤苦老人转眼间就没了,我的心被震惊了。穷苦的老人无钱去医院看病,病痛发作之时,用些土法医治,父亲不是郎中,偶尔给他治好一次,却不能永远管用。想到万象之中,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我暗下决心今后学医,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
待到高三毕业即将分类复习时,老师让我们自报类别。虽然从小到大,我一直爱好文学,也希望以后做自己喜爱的与文学有关的工作,可是此时这个想法动摇了,我报了二类。一类是理工科,二类是医、农,三类是文科。我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虽然语文、外语成绩最好,数学差些,理化还可以,估计通过一个多月的二类复习,理化、数学成绩会更好一些。可是老师看了我的志愿,找我谈话,他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尽量做成功几率大的事情,要我改报三类文科。这样,即或考上我也与学医擦肩而过,做医生的梦想湮灭了。
DL期间我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驻军部队接受再教育。主要是农垦,种植玉米,此外,有政治学习,军训等。每年玉米收获后,拖拉机将农田犁过,旱季到来,土地便进入休眠状态。第二年春天雨季到来之前,军队干部带领我们用锄头背打碎大土块,做好播种前的准备。经历了漫长无雨、天天刮风的秋、冬季节,被翻犁起来的粘性大土块干硬得如同石头,锄头打下去,手被震得发麻。一些拖拉机不能进入的斜坡地, 我们还得靠锄头挖地,锄头高高举起,落在地上,因为土质干硬,锄头进入不深,得反复二三次,才能挖起一块泥土。农忙时节,不能偷闲,从早到晚地劳动,连午饭也在地里吃,为的是节省时间。这样连续几天劳作后,我的手腕痛得端不动饭碗。那晚,我睡在床上为第二天无法胜任劳动发愁,忽然想到了中医的银针。那段时间,我正在自学银针治病。DL时期,银针被宣传得能治百病,包括医生动手术前用以为病人麻醉,取代麻醉药物,神乎其神,一时非常流行。我从他人那里借来一本银针治病的小书,因为身处大凉山,购书不易,便抄写图画下来。我在抄写的本子上找出对应的手臂内侧内关穴位,忍痛自己给自己扎针。没想到非常成功,立即见效,手腕基本不疼痛了。
我很高兴,胆子也大了。此后,有同学昏厥,我自告奋勇地去给他扎人中穴,使其苏醒,有同学痛经,我用七寸银针给她扎腹部,帮助减轻疼痛。
在部队锻炼两年,后来,我又被分配到边远藏区工作。起先,在大队小学教书。去了不久,时逢感冒流行,藏民认为我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见多识广,跑来找我看病。那里离县城十多里路,一去一来得占用至少半天时间,况且他们也舍不得为感冒这种小病花钱求医。我不好意思拒绝,便先用银针为其扎针,然后给两片感冒药复方阿司匹林,这人回去竟奇迹般好了。消息传开,前来找我看病的人不断,我都这样处理,一瓶阿司匹林很快就送光了。被我医好的人有的为表示感谢,背着十几块干牛粪来送我做燃料,我不便拒绝,回送一碗米给他,那时买米须有粮票,所以,藏民更加欢喜。
梦想学医不成,却偶有行医的经历,过了一点医生的小瘾。小小银针真有如此神奇?不完全是。即使手艺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仅靠一次扎针就解决毛病,何况我这个连二百五医生都远不够格的人。后来想想,主要应归功于两片药片,他们平时很少吃药,药的作用能在身体里发挥到极致,加上藏民体格健壮,病愈能力自然更强。
联想到在部队锻炼时曾为别人扎针,没有出现问题真是侥幸。人中穴在上唇上方,那里皮肉薄,银针进去很容易穿透,是否刺穿了别人的上嘴唇呢?恐怕不是刺激穴位,而是刺痛别人,因此苏醒。尤其是用七寸银针扎腹部,扎进肠子里会是什么后果呢?想想也后怕。我那时候真是年轻不懂事而又轻率鲁莽啊!
我们家里没有一个人是医生,这让母亲遗憾,有时候她会发出一声叹息:家里要是有一个医生多好啊!
是啊,80年代后期父亲生病,由感冒引起,不思饮食,身体很快虚弱,我们去联系医院,医生听见是过了80岁的老人,便拒绝收治。如果他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并补充药物营养,父亲的情况有望好转,不至于就撒手人间。
母亲的去世也是贻误了治病时机,等到去医院看病,已成为不治的绝症后期。
我曾经有过的医生梦想没有成真,很多很多年过去,我犹自意绪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