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下部02戒多言 不纠缠 少争论
(2012-05-05 17:48:15)
标签:
曾国藩杂谈 |
分类: 国学百家五珍脍 |
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曾三戒”。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个外号,是因为他人生有三戒,其中第一戒,就是“戒多言”。曾国藩这样一个晚清中兴名臣,一个人才团队的首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先说一件小事,就是因为这件小事之后,他对自己提出这个三戒要求了。
(一代大儒曾国藩,有个非常有趣的外号,叫“曾三成”。曾国藩毛所以有这个外号,是因为他人生有三成,共中第一成,就是“戒多言”。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从这一点来看,的确还是少说为妙。但是,在现代社会,能言善苦辩是一个人不可多得的优点,而且人们越来越提倡解放人性、张杨个性,遇事要敢于质疑,勇于争论,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从这一点看,又不能不说。那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曾国藩这样一个晚情中兴名臣,一个人才团队的首领,为什么要戒多言呢?先说一件小事,当然他朋多岁在北京当翰林院的学士,有一天他爹过生日,曾国藩请了几个朋友到家,给老爹过生日,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郑小姗,郑小珊这个人医术特别高明,所以平常啊,曾家有个什么头疼脑热啊,经常是小珊替他来看。这天给他爸过生日,请了这帮朋友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曾国藩席间就和郑小珊口角起来,就吵起来。你说在这样一个时候,在这个氛围下,那个郑小珊非常生气,但是又不好发作,曾国藩自己呢,得意佯佯,口黔果不休,说的话也很难听,后来郑小珊拂袖而去,企了。这个事后,他爹把他好好批评了一顿,好好埋怨了一顿。说你看看你都这么大人了,还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你像不像话你?然后后来过不了多久,他爹也走了,回老家了,不在他这儿住了。所以后来曾国藩痛定思痛,日记里头就写这个事,这事我有三大过错:首先就是太自以为是。第二点,嘴上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那儿,得意忘形。第三点就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但是当时不知道控制,不明白白己已经错到什么地步了,还在强辩,还跟人争论不休,到了不近人清的地步。作为儒家知识分子,连恶言不出于口都做不到,所以,当时就给白己提出了这个要求,“戒多言”。本质是碰到矛盾时,不纠缠少争论。——立世原则之三多于两个人不说话,除非必要也应先听后说,不怕失去先机,60岁以后再争发言权也不迟!切记切记!!!
他弟弟曾国荃后来被任命为湖北巡抚,相当于省长,当时还有湖广总督,是上司,监视他的。原来的湖北巡抚是胡林翼,后来曾国荃来代了,这人牛,有时曾国藩的话都不听,到任后,巡抚有实权,一看官文这人没水平没把他当回事。官文恼,觉得曾国藩都让我三分,就想为难曾国荃,想了一个办法,当时湖北出现捻军起义军,官文保曾国荃去平定。这本是曾国荃应该干的事,朝廷准许了。任命曾国荃为帮办军务。曾国荃纳闷,官文怎么对我这么好呢?他愿意去,就写了谢恩的折子。要谢恩,搞不情应该谢到哪种地步,所娜写信给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在汀帷,曾国藩不让他写谢恩的,这不是什么主要职务。你这么大名爵,做个帮办军务,不算什么,千万别写。已然如此就照样去。嘱咐曾国荃记住给朝汇报军事时,千万别署名帮办军务。
曾国荃拿到信后一看,气脑了,好个官文,没安好心呀?按理,曾国藩提醒了,忍忍就得了。曾国荃的怒火表现出来,被丁守存看出来了,这人是贪官,是坏家伙,占着肥缺,把柄被官文查出来,就是他贪污的事实,并因此被敲榨了,弄得倾家荡产,丁守存一看机会来了,我这儿全力准备粮草,可是官文下令不准给准备。这在当时是大罪,破坏后勤,而且与肃顺有勾结,曾国全觉得有了实据,高兴坏了,可逮着了,来点实在的,列出十条罪状,准备写密折上奏官府。问题是曾国荃文化不高,是有想法,想告官文,不知道怎么写,刚巧来了个会写的,曾纪泽,这个大侄子。刚好来看他,曾国荃太高兴了,要侄子替他写。曾纪泽可是后来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就劝叔叔,是不是请示一下父亲曾国藩。曾国荃觉得不行,我不知道他?胆小泊事。这是为民造福呀,有事我担着。曾纪泽没法,只好章起笔来写,果然文成位鬼神,两大晾人处,列了十大罪状,勾结肃党,与军机大臣有秘密来住。打到一片,这个奏折上去,就是大炸弹。第二个晾人处是文风,他的文章写得漂亮,这时是没进官场,写的是文学创作,夸张与修饰,看上去是华而不实。曾国荃觉得好,真有才,加急上奏。这事,曾国荃是俏俏做的,但是曾国藩耳目多呀,知道了,挡不住了,临事冷静,赶陕让儿子重写一遍,让白己看看。送到江淮,傻眼了。然后赶陕回复弟弟,知道要坏争了。埋怨不是事。曾纪泽赶陕回老家,躲开是非,果然,这篇奏折到北京,惹起轩然大彼。军机处大臣全部被牵连。这文章是造谣是欺骗,慈禧也奇怪,她喜欢官员间斗争,她好制衡,也糊涂,派人去湖北调查。——遇事要冷静,首先搞清楚事实才是第一要义,遮掩逃避都不是办法。Don’t
过了两天,曾国藩与左宗某的密奏来了,曾国藩密保官文,左宗堂写的是官文这个坏透了应该查办。慈禧放心了,说明只是偶然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调走了官文,升了官。不了了之了。当时曾国藩没埋怨弟弟,后来痛定思痛,写信开导弟弟与儿子。“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许多人是因为品德不行而落得不好的名声。像尧的儿子丹朱人品坏,傲,喜欢跟人惹事,常折腾别人总是告人黑状,最后只能败亡。这话中有话,意思是你够奸诈的,会导致身败名裂的。对曾纪泽没过多批评,没太大责任,碰到矛盾要不纠缠少争论。但也要他引以为戒,“欲以口舌胜人,转而为人所不服也。”以后碰到矛盾不纠缠少争论。——口舌占得便宜,心中不服,总是纠结,总有冤冤相报。不纠缠少争论不拒绝多化解总结的好!化解的关键在于慈禧乐于看到湘军内斗。
三个理由:争论争下去往往导致意气之争,没有是非可言,只能全输。“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话,余内有矜气,白是特甚,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像夫妻吵架,总喜欢争对错,但是有对错吗?清官都难断家务事,到这种地步,没有是非可言。全错。只有不吵是对的,只要吵就是不对的。年前带儿子买炮仗,结果夫妻俩吵起来了,骂到想动手。所有人劝,好不容易劝了下来。难得,我就问儿子,是谁对谁错?本以为儿子认为是插队错,没想到他说当众这样吵多丢人。我特别感慨,孩子保存一种童贞,看得到最纯粹的东西。不论为什么争,只要进了口舌之争,就错了。
二是争论的本质就是纠缠,是内耗,也没必要。曾国藩在家信中教训儿子,团队中争论也是内耗,“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喜欢争论的人,总会抑郁,总会埋怨,也伤自己。你能有好运气吗?对外争论更没必要。——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
第三,在曾国藩这儿不纠缠指意气之争,像方案与方法这种技术性的东西有必要,而因为利益之争是最没必要的。像这件事,有必要吗?不过官文是挖苦一下,这点事,闹出多大事来,不是意气吗?后来以弟弟,当年说过的话记得吗?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当年在京城当官,收到家书,说家建房子,围墙与邻居起了争执,互相吵,老家人单势孤,写信让张英摆平邻居。张英回信就四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争这个干吗?曾国藩家后来也遇到这可,老家也要修房子,当时他不在家,四弟曾国潢脾气不好,因此宅其地与邻居吵起来,别人也不让,曾国潢准备抓起邻居,写信给曾国藩。曾国藩写了长长的信,好好教训了弟弟,后边也附上了这四句。曾国潢怕这个哥,后来这事,主动让,果然让了三尺宅基地。邻居看到,也不好意思,也主动让了一些地方。曾家建了富厚堂。曾家世代记住了这条,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专与己争品性之长短。中国人常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其中的智慧就是不争论,莫纠缠,脚踏实地把事干。——如果以讨论的心态边是非曲直另当别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