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2010-03-24 13:21:2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技术

    以下先根据ABCD模式讨论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然后介绍一种为弥补行为目标不足而提出的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的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参加在职培训的企业员工”等。有的学者还主张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基本特点。

2.行为的表述

    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习者将学会的能力,如果需要,再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以反映教学要求的提高,如“深刻理解”、“充分掌握”等,这些词语的含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后续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并不适合。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些的内容。例如,“操作”、“说出”、“列举”、“比较”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面加上动作的对象,就构成了教学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

·(能)操作计算机

·(能)说出五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能)列举选择教学策略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能)比较单词中同一字母的不同发音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部分与学科内容有关,学科教师都能很好掌握。困难在于选用恰当的、具有可观察特点的行为动词,所以我们在本节的后半部分提供了在编写认知教学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时可供选用的动词表,以作参考。其中有些动词的含义需根据上下文确定。

3.条件的表述

    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应在哪种情况下评价。如要求学习者“能写出800字左右的文章”,条件则可能指“在哪些提示下?有哪些资料的帮助下?利用什么工具(电脑写还是手写)?多长时间?”等环境因素。条件的表述常与诸如“能不能查阅参考书?”“有没有工具?”“有没有时间限制?”等问题有关。条件包括下列因素:

·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气温、室内外噪音等)

·人的因素(各人单独完成、小组集体进行、各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完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信息因素(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

·问题明确性的因素(为引起行为的产生,提供什么刺激和刺激的数量)

4.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描述,是为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的特点。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例如:

·在1分钟以内准备好必需的电脑配件(速度)

·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误差在±5mm以内(准确性)

·加工件质量要达到国家Ⅱ级标准(质量)

    下面的教学目标实例中均包含了上述“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等四个要素: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周的信息技术强化培训,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至少能正确开关机、操作鼠标、登录学习空间利用课件进行学习,并能用正确的指法,能在10分钟内输入8~10个汉字。

    教学目标中,有些条件和标准较难区别,如上例中“能在10分钟以内”即可理解为时间的条件,也可看做是行为速度的标准。马杰认为,对这一问题不必争论。判断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它的表述是否说明了编写者的意图。如教学目标能用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那么对条件和标准的区别并不重要。

5.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

    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可以不必将条件、标准一一列出。以下是一些实例:

    学完本单元以后,学生应能够:

·给“教学设计”下定义

·描述教学系统设计发展历史中的三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就当前关于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论之间概念之争的几种观点进行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运用ABCD方面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常常被忽略。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观看各种画风的图片时,应能将微风、狂风、台风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90%”,显然“将微风、狂风、台风分别标记出来”表达了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结果。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含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下面表1、表2、表3给出了编写具体教学目标时,可供选用的部分动词。

表1 编写认知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表

学习目标层次

特征

可参考选用的动词

知道

对信息的回忆

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

领会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

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预测

应用

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订出……计划、制定……方案、解答

分析

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

综合

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

评价

根据一定标准做出价值判断

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价值

 

表2 编写动作技能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表

学习目标层次

特征

可参考选用的动词

感知能力

根据环境刺激作出调节

旋转、屈身、保持平衡、接住(某物体)、踢、移动

体力

基本素质的提高

提高耐力、迅速反映、举重?

技能动作

进行复杂的动作

演奏、使用、装配、操作、调节

有意交流

传递情感的动作

用动作、手势、眼神或脸色表达……感情、用一段舞蹈表达……思想情感

 

表3 编写情感学习目标可供选用的动词表

学习目标层次

特征

可参考选用的动词

接受或注意

愿意注意某事件或活动

听讲、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赞同、容忍

反应

乐意以某种方式加入某事,以示作出反应

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记录、听从、称赞、欢呼、表现、帮助

评价

对现象或行为作价值判断,从而表示接受、追求某事,并表现出一定的坚定性

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支持、辩论、论证、判别、区别、解释、评价

组织

把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成一个体系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重要的和一般的价值观念

讨论、组织、判断、使联系、确定、建立、选择、比较、定义、系统阐述、权衡、选择、制定计划、决定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发展为性格化的价值体系

修正、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继续、解决、贯彻、要求、抵制、认为……以至、正视

6.内外结合的表述

    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用传统方法表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它本身也有缺点:只强调了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因而可能引导人们只注意学习者外在行为变化而忽视其内在的心理变化。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因此,为了兼顾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和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变化,有人提出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来表述具体的学习目标。

    1978年格朗伦(N.E.Gronlund)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从而使这些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以描述学习目标的方法。例如领会本单元专门术语的含义:

1.1 将专门术语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

1.2 在造句中使用某些专门术语。

1.3指出术语之间的同异。

    本例中,1.1、1.2和1.3表述的行为是代表“领会”的种种表现的例子,我们愿意把它们作为教学目标已达到的证据而加以接受。“领会”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无法观察和测量,但有后面这些证明“领会”能力的行为实例,目标就具体化了。格朗伦的方法强调列举出能力方面的例证,既避免了用内部心理特征表述目标的抽象性,也防止了行为目标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