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讲到了作文中的举例。
一直以来,作文都强调到一个问题,就是内容要充实。所谓的“内容充实”内涵很丰富,而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起码要有事例。因为有了事例,理论和观点才不会显得空洞,才具备了说服力,才有了落脚点,有了根据和来处。
我们平时写作文,举例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倘若仔细追究一下,所举的例子都来自哪些方面,答案往往却是令人黯然的。我们会发现,我们所举的例子,很大一部分来自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这方面的例子不是不可以举,但一方面,我们知道的历史掌故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比较少,举来举去就是那么一些,毫无新鲜感,随便翻开几篇文章,里面不是项羽,就是司马迁,不是爱因斯坦,就是牛顿。深情而反复的呼唤,几乎能将这些人唤醒了。一举出来,文章就显得古板而陈腐;另一方面,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和事情大都是通过简接的渠道获得的,不了解它的精义,自然为文造情;不了解它的来处,自然生搬硬套;不了解它的本旨,自然胡拉乱扯。对于作学问一项,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象。这样长期下来,我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文章需要举例,就去找历史,就去找古人,如果找不到,那就干脆作罢,交械投降了。这自然不是办法。
当然,现在的举例还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方面,那就是关于现代国家社会中一些大事和名人的。诸如地震、抗灾中出现的一些感人事迹,诸如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这些也不是不可以举,但一方面,举得人太多,大家都争着用,抢着用,都泛滥了,看多了真会令人呕吐;另一方面,也是最让人讨厌的,为了贴近现实,我们是能用也用,不能用也用,反正要把这些东西挪到自己的作文里来增加时代感和使命感,似乎我们都在隐隐地盼望着出现地震和灾情,目的嘛,只是为了让我们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因为从那些矫揉造作的举例中你就看不出丝毫诚意来;似乎中央台倘若不搞这一活动,我们就没有例子可举了,翻看每年的高考作文,真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在默默地感谢中央台的这一举动,一个活动,为多少考生凑够作文字数提供了帮助啊。
举历史方面的例子也好,举大家认知中的现实的例子也好,再强调一遍,都是可以的,但总体来看,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倘若拘限于这两个方面而得不到突破,他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积累,积累到最够的程度然后在考试中为我所用。但不论怎样的积累都是有限的,而文章的主题则是无限的,以有限来应对无限,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抓耳挠腮而无所适从,绞尽脑汁而不知所出,都会在紧张的应试过程中出现。而写作不能离开的举例只有突破这一思维上的局限,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斤如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