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地契收藏的基本介绍

(2016-03-29 17:21:06)
标签:

收藏

文化

财经

分类: 鉴藏知识
老地契一般字迹清晰,表达简洁扼要。经过多年的收藏,对老地契有着较深的了解。
在清代,地契的书写人都是书法较好且以此为职业的人,他们对这些契约里应该反映的内容、格式、用词都十分熟悉,契约中的内容一般包括卖地人的姓名、卖地原因、所卖土地编号、土名、税亩(或丈积)、四至、买主姓名、价银等等。
 而防伪也是老地契中所注重的。在乾隆年间的一些老地契中,我们看到这些官印并不是只盖一次,而是在涉及到价钱、日期等地方都会盖上这方形的印。在老地契上还会发现只出现一半的印迹,专家解释,这叫“骑墙印”,也是古时一种防伪的办法,往往将买卖双方一式两份的契约叠加在一起,然后同时盖上一个印,辨认真假时,只要将印迹一对,如果能刚好吻合,那就是真的契约。
 清代地契总体上是采取“民写官验”的形式,即先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书写买空卖空地契,然后由官府进行验核。验核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清初实行的“官验契”,即在民写地契上加盖当时州县官印,收取契税,表示官方对地契的承认,“白契”变成“红契”。另外一种是清代中晚期实行的粘连契尾的方式,即由布政司统一刊印契尾,编号发行,粘连在民写地契之后,作为官府验契凭证。而这两种方式的清代契约在海南的收藏界里都有存在。

  与内地一样,海南地契也有毛笔、刻版、雕版、石雕、铜板雕、木雕、印刷等多种形式。契据内容详细,书写规范,“原中人”、“官中人”及税票等要素都有。但是何云强及卢传福都表示,在海南红契少,白契多。一说是,可能缘于地处偏远的关系,朝廷对海南的控制也许“鞭长莫及”。另一说则认为,海南人口少、土地多,而少数民族对土地的态度又较为随意。在内地发现的10张地契中有近半数是官契,而在海南的红契较少,已收藏的红契较多的是海口、琼海、定安、文昌等地。

  “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这是清代认可的土地管理方式,但这些契约必须是经官方核验,方能得到法律保护。在官方验契后所收取的契税多少,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收取办法。据《海南岛志》中记载,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政府制定了契税法,监督州县片收土地买卖时的契税情况,同时在契税法中规定,断卖契需交税9%,而典契则交4.5%;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订税则,改为断卖契每两征洋银6分,典按契每两征洋银3分,当时全岛的税额达35万两;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又进行加税,规定无论旗籍还是民籍,断卖价每两征银9分,典价每两征银6分,这一增加,使全岛的税额增加到60万两之多。

有着双方交易契约、地契官纸、契尾的地契,各个部分的纸质、字体及内容都不一样,这是一份较为完整的三联契纸。第一部分是用毛笔字书写交易双方的契约,第二部分是一张印出来的“地契官纸”,而最后部分则是字迹要稍显淡些的契尾。何云强说,这是他在府城收集到的,清代府城有专门的房地产管理库,这说明清代海南已施行权籍管理办法,并没有因为“天高皇帝远”而过于疏松。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三联契纸就是从光绪年间开始启用的。契纸中还注明,对于有意走漏瞒匿税者,按产价如数进行处罚,八成奖给告发者,二成充公。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变化加剧,买卖地产交易频繁。据有关记载,到民国16年(1927年),契税与田赋、工农业税一起成为地方三大税源。同时规定,契纸、政府验契都要收取费用,同时还要加收注册费、教育费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