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收藏价值 
近10年来一波波的收藏热便是其中热点,书画、瓷器、玉器、古泉、奇石、金银器...一来当是投资:哪怕升值不如预期的大,但至少比银行利息高得多吧?至少保值吧!二来当作分散风险,别把所有鸡蛋都往同一个篮子里搁。再者权当陶冶情操咯。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
可是收藏似乎又距离我们很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传统收藏金额哪个不是以万元为单位的?)、需要很多很多的专业知识和博识(顾闳中?哪位啊?胡同口卖烧饼的那位大爷?)、需要多年锤炼出来的火眼金睛(这个明瓷盘看似老胎,纹绘却过于精湛,染料比明料明显要深,疑为新工,所以还是看新)...
于是,相对而言,年轻人中玩收藏的不多、懂得通过收藏来提高自己所获的不多。
其实如果懂玩,收藏的门槛还是不如想像中的高,关键是选择哪个切入点,并且如何去玩。
老地图收藏是国内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个收藏新热区,它有着如下的特点:
1.货源实在:乾隆光绪的地图就不说了,但解放前后的地图在各地旧书市场还是经常能碰到的。
2.投入不大:通常一幅老地图售价也就在百元之内,很多都是数十元即可,甚至几块钱的也很多。而且这玩意信息孤立得特厉害--这摊喊非100不卖、往往走几步另一摊看见有一模一样的却叫价20元(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偶然现象)。
3.需要专业知识不多:地图嘛,大体谁都看得懂--比看玉器、字画简单直观多咯。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它没有内涵。
4.假货甚少:费功夫造这个假不划算啊,仿个古瓷、古玉、古字画的回报远远大过卖N张地图。所以,玩地图通常会让人很放心。
以上也许算是优点,以下或许是“缺点”:
5.流通较慢:国内玩地图的人相对而言还是非常少--这样的情况下,要收集较易,要交流就不易了,想以理想的价位出手暂时不乐观。可以说,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玩地图,那要作好长期准备,而不能指望开缸见米。
6.区域性强:身处边陲,收集地图若要放眼全国殊是不易,财力预算也要翻上若干倍。还是立足本地区域化地图收集的可行性高。如广东的玩友往往甚少外省地图,也不太关心。这样便将本来不多的地图玩友从收藏关注目标硬生生地再分割成若干个小群落。
所以,如果有这份心思,出门到本地旧书市场转转去。玩老地图收藏,远远好过玩网络游戏。
此外,顺道给出一份老地图售卖的参考价吧,先说明,艺术品的东西定价不能一概而论(哪怕是书画瓷器也不见得有“标准报价”),以下仅作参考。
老地图可以解放初期的全国来作参照物吧,通常是100元/张,对开或全开篇幅。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地图价差不大,如解放初期的北京地图价格和全国地图是差不多的;
时间每往前30年价格至少可以翻1~2倍,如民国初期的地图至少从200元起;
时间每往后20年价格下降为50%,但文革时期地图价格约为建国初期的80%,如有特殊意义反而却高出数倍。1990年后的地图通常不超过10元/张。
地图幅面每翻一倍,价格通常也涨一倍。幅面每缩一半,价格也降一半。特殊另说。
手绘地图比同类型的印刷地图贵二倍以上,如手绘的解放初期全国地图至少会在300元以上。
最后简单凝练几条老地图的价值判断原则(理解透上面的价格也便明白这几条原则了),以某个性质来比较:
老的比新的贵:
大的比小的贵:
手绘比印刷贵:
成套比散落贵:
单张比成册贵:这个解释一下:如同样是广东省地图,单张刊完的比成册的贵。当然这个要建立在此单张的篇幅不能太小,至少是对开吧,全开或数倍于全开价格优势便更明显。
其它材料比纸图贵,譬如布的、丝绸的、毛皮的等;
多语比单语贵:
特殊事件/时期/地区比普通的贵:譬如说日寇侵华时期绘制的军事地图、伪满州国的地图等;
特殊形式比普通的贵:譬如航空图、航海图、军用地形图等;
地图的市场行情与价值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年一变,使得老地图价格不断攀升。
在收藏价值上,年代长短是决定老地图价值的主要因素,地图越老越值钱。比如早期的地图为木版朱墨套印和石印,装订成线装本或印在宣纸上,存量较少。清末民初,国内出现了彩色印刷的地图。清代的老地图一般价位在3000元至3万元;民国中后期的老地图价位一般在400元至2000元;而解放初期的老地图价位在200元至800元。
老地图的价格除了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外,其内容和绘制手法也是影响价值的一大因素。如重大事件形成的地图,比如1930年为孙中山建国方略绘制的《孙总理实业计划图》和1937年日本侵华宣传品《最近东亚形势图解》。
还有一种绘画形式的地图,描绘出山脉、河流、树木、建筑以及人物,内容丰富。如清末的《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图》详细描绘了晚清汉口三镇街道及官署、寺庙等位置,价格不菲。古旧地图价格强势拍卖板块
由于历史上没多少人收集地图,因而造成了古旧地图物以稀为贵。
“地图”也称“舆图”。地图之重要中国古人即知,历史上最著名的地图传奇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荆柯向秦始皇献地图,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清代两广总督琦善不会看地图,上奏道光皇帝,昏言香港是“一叶扁舟,孤悬海外,无甚地利,无甚人烟”,成了擅行割让香港的千古罪人。
在中国,把地图作为专项收藏的人不多,大多数人没有发觉地图所蕴藏的科学、文献、历史和艺术价值。由于历史上就没多少人收集地图,因而造成现在货源少,“全品相”的古董地图更是紧缺。而像军用地图等比例尺大而精确的专用地图,则鲜有机会流入民间市场,因此收藏地图的难度很大。
近10年来,古旧地图走上了各种大中型书刊资料拍卖会,地图拍卖已经形成稳定的上拍板块。
国内的地图拍卖最早出现在1995年嘉德春拍上,名为《支那历代沿革图》(1856年日本印制,36厘米×22.5厘米),估价5000元,以17600元成交,开地图拍卖第一槌第一笔成交之先河。同年秋拍,嘉德拍卖公司又推出《海疆洋洋岩形势图》(彩绘本)、《山东黄河图》(手绘本);1996年春拍推出《篡海图编》(1624年刻本),秋拍又一举推出《河南开封城图》(彩绘本,143厘米×136厘米),880元成交;《运河两岸古迹图》(清代,手工添色,25厘米×31厘米),3300元成交;《黄河长江计里名胜全图》(清代,四色手绘添色,102厘米×125厘米)等9件古地图,较早地确立了地图与古籍善本比肩而立的地位,同时也向藏界发出明确信号。
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1997年首届大拍推出《古地图三种》(《前汉地理图》、《中外舆地全图》、《万国舆图》),以9900元成交;1999年上拍一件清代转刻欧洲原本地图《瀛环志略》,4950元成交;另一件《北京旧地图》(清刻本,112厘米×68厘米),2970元成交。上海博古斋拍卖行1997年上拍一件杨守敬撰《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清代,38厘米×26厘米),990元成交;2000年上拍《实沿上海城厢租界图》(1910年,彩色,150厘米×108厘米),3850元成交;《大清北境俄东境全图》(清代,铜版,94张),1100元成交;《上海城市租界分》(1918年,商务印书馆),3300元成交。另外,翰海拍卖公司2001年也一举推出14件各式地图上大拍。
海外收集地图是一项传统专题,阅读与收藏地图几百年前已经是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相比之下,我们的地图价位相对于域外要低许多。20世纪80年代,在伦敦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17世纪传教士手绘的世界地图,以2.9万英镑的价格拍出,而我国尚无单幅地图在10万元以上成交的纪录。而以辨证的观点看,低价并不是坏事,起点低,才更容易为市场预留出发展的空间。
除了手绘地图、木版地图之外,近年来成为抢手货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时代、特殊背景、特殊事件的地图,如外国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时制作的图,2000年中国书店春拍上拍了一件《京城各国界分地界图》,此图表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北京势力范围的划分和驻军情况,尺幅为63厘米×55厘米,起拍价5000元,经过十数回合竞拍,最终以49500元落槌。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南京地图上。1999年中国书店上拍《最新南京地图》(日本占据南京时出版)一张,尺幅53厘米×77厘米,估价100元,后以2200元成交。
收藏界人士认为,地图是一个知识宝库,古地图的知识含量不比其他古文物少,其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不可低估。因此,收藏者在集藏古旧地图时,一定要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