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宿茂臻挂帅的国青队却在号称世界足球起源地的淄博以0:2不敌朝鲜,无缘亚青赛4强,也失去了进军世青赛的机会。少帅宿茂臻难逃国青队连续三届无缘世青赛的宿命。
细心的球迷会发现,这是一支非奥运年龄段的国青队,而中国男足近28年来竟然没有一支非奥运年龄段的青年队能够进入世青赛。近10年来,国青队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是01年阿根廷世青赛和05年荷兰世青赛。那两支国青队最后都打进了那届世青赛的16强,而他们分别是为了备战雅典、北京奥运所组建的球队。
在金牌战略的大背景下,奥运成了各省市体育局、各运动管理中心、各支运动队的头等大事。尽管中国足球无力染指奥运金牌,中国足协却依然在不遗余力的推行奥运战略,各种资源都向奥运年龄段球队倾斜。因此中国足协还创造了不少国际专利,诸如谢亚龙时期的国奥主教练杜伊兼任国家队总教练,韦迪时期的国奥打中超。
有限的资源都投向奥运年龄段,直接导致了非奥运年龄段投入的不足。看一看各年龄段的球员注册情况,虽然注册人数都不容乐观,但是奥运年龄段球员注册人数依然明显高于非奥运年龄段注册人数。数据显示这届国青适龄球员即91年龄段球员注册人数只有区区数百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窄的选材面也就只能挑选出金敬道、谭天澄这些球员了。
亚青赛征程结束,这支非奥运年龄段的国青队使命也宣告结束。国足一次次无缘世界杯,国奥一次次无缘奥运,如今国青又在一次次无缘世青赛。这一次次失败的例子早就证明奥运战略这种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足球这样的团体运动项目,可是我们的足球管理者依然在执迷不悟的推行着奥运战略。
声势浩大的足坛反腐或许会给足坛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急功近利的奥运战略却始终未变。宿茂臻的宿命,又何尝不是中国足球的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