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黄文炳与其兄黄文烨
《水浒传》一书中宋江经历多次磨难,诚然不及西天取经的唐僧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如影随形。宋江最大一次磨难是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号克星赋闲在家黄文炳。
宋江独自一人在浔阳楼上小酌,三杯之后顿生无限感慨,诗兴大发。题下了《西江月》一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一词之后尚不过瘾,又来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一时兴起,在墙上留下了“郓城宋江作”五个字。在盛行文字狱的北宋,此等必是反诗。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江的命运可想而知。
黄文炳出场的时候到了。黄文炳“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黄文炳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目光毒辣的黄文炳在浔阳楼上巧遇了宋江所题诗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黄文炳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黄文炳来到蔡九知府处。蔡九是当朝太师的儿子,黄文炳准备傍上这棵大树。说来也巧,蔡九知府主动提出开封府小儿谣言:耗国因家木,刀兵水点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趁机将宋江反诗一事提出来。一番探讨推理之后,将宋江与反诗联系到了一起。黄文炳准备用宋江的血东山再起。
循线追踪,宋江手到擒来。在之后,戴宗为宋江出馊主意装疯卖傻,轻而易举被黄文炳识破。几番拷打之后,宋江原形毕露。之后,蔡九送信至开封府,吴用使用掉包计,犯了常识性错误。在黄文炳面前,吴用的掉包之计小儿科,一眼即被发现。在这次事件中,梁山人的精英们接连犯了一个又一个的低级错误。黄文炳的美梦指日可待。
此时,幸得晁盖率领梁山好汉几近倾巢而出,举全山之力将宋江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宋江着实被黄文炳折磨惨了,不顾晁盖的反对,置诸兄弟性命于不顾,执意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在花荣的支持下,宋江的建议被采纳了。黄文炳被顺利拿下。从此,梁山上开启了宋江与晁盖的二元政治时代,二人力量此消彼长,逐渐过渡到宋江寡头时代。
宋江大骂:“黄文炳!你这厮!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你哥哥黄文烨与你这厮一母所生,他怎恁般修善!久闻你那城中都称他做黄面佛,我昨夜分毫不曾侵犯他。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浸润官长,欺压良善,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拔了这个‘刺!’”宋江一番义正言辞声讨,胸中闷气逐渐消解。黄文炳之死是《水浒传》一书中最为残忍的一段,不忍卒读。
黄文炳这个通判缘何赋闲,不得而知。客观来说,不得不承认,黄文炳具备相当的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且看黄文炳在蔡九面前分析小儿谣言:“‘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著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著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通过拆字法,三言两语即将宋江分析出来了,而且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分析能力。在其后黄文炳对冒名家信的推理中,再见证了其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黄文炳对蔡九道:“只是这个图书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学士时使出来,法帖文字上,多有人曾见。如今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出来?更兼亦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的人,安肯造次错用?相公不信小生之言,可细细盘问下书人,曾见府里谁来。若说不对,便是假书。”黄文炳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一针见血,直接推理出信件问题之所在。总之,黄文炳是个人物。
黄文炳与黄文烨是一母所生,黄文炳满腹才华,不安心于做赋闲通判,时刻准备着,期待着他日东山再起。在此过程中,黄文炳傍上了蔡九这棵大树直通蔡太师。黄文炳充分利用宋江题反诗这一机会,准备大干一场,其飞黄腾达也曾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终究是黄粱一梦,一切成空。站在梁山上的立场上,黄文炳是十恶不赦之人。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黄文炳有其不足为人道之处,但也有令人惋惜之处。如若能为朝廷所用,黄文炳兴许能发挥其聪明才智,为朝廷做出些事情来,为老百姓谋些福利。黄文炳的哥哥黄文烨在宋江口中是黄面佛。想必是乐善好施的乡绅。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黄文炳与黄文烨是不同的。对待这种不同,需要客观冷静的分析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