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文人多入仕。文人入仕大多能慢慢学会逢场作戏阿谀逢迎的官场游戏,官运亨通,有的甚至能干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官职。实际上那些文人已经不是真正的文人了。因为真正的文人必须是真性情,必须说真话的。自古以来,能称得上真正文人的在民间倒是不少,而入过仕的却不多,陶渊明则是其中稀有的典型。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载,说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初冬的一天,彭泽县衙门内,一名文吏跑到县令的书房去要叫县令陶渊明。小吏到书房门口一看,陶县令正在一边写字,一边喝酒吟诗。小吏是知道陶县令的脾气的,大人吟诗的时候,任何人是不能打扰的,因为打扰了,诗就没了,诗没了,大人是非常生气的。
可是,这时候前面公堂里的喊叫声却传了过来。是吟诗重要还是迎接郡上的大人重要,这一点,小吏是明白的,于是他就推门进了陶县令的书房告诉大人说,郡里的督邮大人来县里视察了,正在公堂上等您。
可是陶县令头也不抬,嘴里继续吟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写完才问是什么事。小吏又说了一遍督邮大人在公堂等大人您呢。可陶渊明说,我要作诗呢,你替我去接待一下这个大人吧。
小吏说,我应付不了这个大人,他一来时,小的已经把一应簿册文书呈上了,可是他非要见您,现在正在公堂上发火呢。
陶渊明一想也是的,上面来领导了,你不去迎一下,汇报一下工作,是不对的,你毕竟是县令,这是你的职责,于是就准备去公堂见见这个督邮。
就在小吏高兴地为陶县令拿官服时,陶渊明就问了一下督邮的名字。小吏就赶紧禀报。陶渊明听了这督邮的名字后,就把官服扔一边了说,我不见这飞扬跋扈的小人。原来,这督邮仗着与郡太守的关系,横行诸县,扰政虐民,各县令谁也不敢得罪他。
小吏知道陶县令不见督邮,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就说,大人还是去见一下,要不然这督邮回去向郡太守一禀报,大人是要倒霉的。
不曾想,陶渊明哈哈大笑说,我岂能为区区五斗米之俸禄,卑躬屈膝地去巴结这无耻小人。陶渊明说完便挂了印,辞官归田。陶渊明入仕共13年,他一个小小的县官,却看到了太多的官场黑暗,他就常常想,一个小县里都这样黑暗,一个国家呢?他知道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自己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了,于是就在年届不惑之时,结束仕途回家。
回到家的陶渊明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常常维持不了温饱,他在诗中写道“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虽然穷,仍不改其田园之乐,在这个时期,他的田园诗作非常丰富,还创造了中国田园诗的新形式。
到了他的晚年时,生活更为贫困了。收成好一点时,还能维持“欢言酌春酒,摘我田中蔬”的自给自足生活,遇到天灾时就麻烦了,为了借贷,他都受过别人的侮辱,有的说他有官不做,装文人风骨,饿死活该。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朋友们接济他。文学家颜延年有一次来看他,看到陶赊酒宴客就很难过,临走时留下二万钱给陶作酒资。
虽然穷并不改陶之高尚节操。又一年,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去看陶渊明,当时正值“旧谷既没,新谷未登”的青黄不接的季节,陶家已数日不见炊烟了。檀道济进屋后看到陶渊明饿得都起不了床了,就劝陶出来做官,可陶坐起来说,我陶潜不敢自诩为圣贤,但我的志向在田园不在朝廷。
檀道济见话不投机就告辞而去,临走时就赠送了很多粮食和酒肉给陶渊明。可因为陶不齿檀道济的为人,坚决拒收。他说,宁可挨饿,也不吃嗟来之食。
到元嘉四年(427)的秋天,在贫困和饥饿中,陶渊明病倒了,他自知时日不多了,为自己写了《挽歌诗》,诗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以平静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他还写了一篇《自祭文》,肯定自己归隐田园,过艰苦自励生活的道路。同年11月,他离开了人间,享年63岁。
陶渊明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一篇《桃花源记》给无数的人带来了无限的向往。生活在浮躁社会,为官场所累,为生活所难的人们,又有几个不把桃花源头作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所在呢?
合租的美女是个发廊妹(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