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诸城市百尺河镇大于家庄村的于恩江终于等来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已经卧病在床4个月的父亲(老于)因无力供其上学悬梁自尽。

前一段,一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笔者很震惊;今次老于因无力供儿子上大学悬梁自尽,也很震惊。我小时候在村子里亲历过一些自杀事件,但没见过为这事自杀的。表面上,是家庭原因,说深点,是上学这事给闹的。
老于不识字,穷,又娶了聋哑、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子为妻。这样的结合在情理之中,但注定了贫穷。尽管穷,但老于是有梦想,为了儿子能成材勤扒苦做,省吃俭用。儿子上大学是老于的梦想,更是全家的期望;儿子上大学也是老于“不愿实现的愿望”,因为这一天的到来,他就陷入一种无尽的责难之中。上大学的费用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汉无法企及的。请不要责怪这位老人懦弱。老于如果没病,他会毅然撑起这个家。要说活得坦荡,只怕没有多少人比这位标本式的农民更甚。直到死他都是平静的,用于恩江的话来说甚至是满足的。
一个人该怎么活着呢?这是骆驼祥子的话。也许老于也经常这样问自己。
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什么叫悲喜交加,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尽管于恩江说学费自己来弄,可谁都知道这是安慰人的话。一纸入学通知书,就像那遍地的油菜,有着说不尽的苦泪。正如一位散文家所说,母亲每捡一颗花生就磕一个头。这是人世间最浓重的情感。也许,在老于看来,他的离去是给家里减少了负担。不要再去追寻老于因何自杀,老于的离去书写了人世间的大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农村娃读书,从来都是老大难。前两年出台的“贫困生贷款”没有多少农村学生知道,有所耳闻的却又不敢贷。
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究竟该怎么活呢?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