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了3本蒙特梭利的书,刚看完的时候感触还是很深的,现在感觉自己慢慢的忘记掉了很多,好像也没当时那么有激情的想着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趁自己还记得一些,写一下当时印象深刻一些“名言警句”。
上面是我看的这三本蒙特梭利的书:《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the montessori
method》和《absorbent
mind》,这三本书国内应该都有中文版本的,刚搜了下,好像译名是《发现孩子》《蒙特梭利教育法》和《吸收性心智》。这三本书都是蒙特梭利本人写的。。
现在市面上蒙氏教育的书实在太多了,很多稍微有点蒙氏思想的,都号称是蒙特梭利书

。
先说说为什么我觉得经常读育儿书是必要的:
首先孩子在不同生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愿,不一样的执拗程度。如果我们总是采取一样的处理方法,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原来敏感的,现在可能不敏感了;原来不反抗的,现在可能会反抗。所以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有相应的调整。调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孩子果然“听话”多了,其实孩子并没有巨大变化
而是我们自己调整了自己的“话”。从这个我意识到,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了解,经常看看和孩子相应时期的一些育儿书,还是很必要的。
而且时不时的看看书之后,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再对待娃的时候耐心什么的都会好很多。感觉就是能把自己抽离和拔高到一个高度,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自我的怒气
就没有那么脱缰之马难以控制了。
再简单说一下蒙特梭利本人:
蒙特梭利最初是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的助理医师,在精神病诊所的这两年工作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教育基本理论“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得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智障儿童的治疗上惊人的成就也给她带来了沉思,她发现:她对低能儿所使用的方法,既然能使较低的心智状态成长,它背后的“教育原理”必定也能更广泛地运用在正常儿童的身上,会使较高的心智状态达到更高的境界。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并逐步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同时她也被称作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
1.说实话,上面三本蒙特梭利的书,我是“啃”了几个月的,一是平时带孩子也没时间看,只能等孩子午觉的时候看一会;二是她的书用“啃”形容一点不夸张,有点枯燥。理论性很强。所以这3本书我也没有一字不漏全部读完,基本都是挑我感兴趣的章节去读,挑和Samuel相应阶段的章节去读。。但是读下来的结果我发现:这就是我要找的书,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正常的孩子的书,虽然书中强调“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但这些对我来说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的这些书解开了儿童的秘密,能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能让家长学会如何让孩子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正常而完整的成长。而且蒙特梭利把孩子很多行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找到了,读下来就会觉得如果家长放下身段,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那孩子所有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个天使宝宝。
Samuel,你是天使宝宝吗

2. 蒙特梭利在书中重复强调了很多次,儿童的成长完全都是自己来完成的,大人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大人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能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不但起不到帮助的作用,而且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并且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当孩子要伸手拿一个东西的时候,家长大喊:“不要动那个!”;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玩儿一样东西的时候,家长觉得那并不是一个好玩儿的游戏,就去打扰孩子,让孩子做家长觉得好玩的事;吃饭时间到了孩子正专心玩,家长赶紧让孩子停下手中的玩具去吃饭,等等。那怎么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宜打断,哪些行为要鼓励孩子去做?在这方面,蒙特梭利提出了一个“敏感期”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行为和身体器官以及动作等的发展和形成都有一个敏感期。
在敏感期内,如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让其正常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蒙特梭利也反复提到,如果孩子的某个“敏感期”受到了阻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孩子就永远也跨不过这个敏感期,总是反反复复的重新回到这个敏感期。。她书中举例好多敏感期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的例子,比如孩子口舌敏感期,最常见的就是扔食物抓食物,或者自己主动用手用勺吃东西的意愿,大多发生在12个月左右,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总是阻碍孩子,那孩子就会反反复复甚至到3岁以后都跨不过这个探索阶段。即便最后渡过了敏感期,成长也受到了阻碍,心智没有得到最大发展。
3.针对上面蒙特梭利说的敏感期,我觉得貌似有些道理。比如原来1岁那会我让Samuel自己吃饭,当时我婆婆和我老公,甚至我姐也提过这个疑问“有必要吗?”没听说谁长大后不会自己吃饭的,长大到一定阶段都会自己吃等等疑问。现在想想,既然很多育儿书里都提到1岁到1岁半还要让孩子慢慢过渡到自己吃饭,还是有道理的,可能这个阶段顺利渡过,心智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个人理解哈,不一定对)。。看书看到敏感期章节的时候,说实话我的自我满足感超级膨胀。。我厚脸皮的认为我很好的让Samuel度过了这个敏感期,哈哈,比如一岁多那会他抓食物扔食物自己动手吃饭。现在Samuel吃饭完全不会扔。。而且口舌敏感期的时候,Samuel去外面玩经常会舔舔石头,舔舔树皮等等总想用嘴去探索,现在过了好奇心也都不会这样了。当然我也给自己提了警钟,接下来Samuel还有很多敏感期要渡过,要让孩子顺利成长,这样心智才能得到最大发展。
嚼了一片树叶,味道好怪

下面是蒙特梭利书里提到的一些敏感期:

4.蒙特梭利反复提到的一个理论就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给一些适当的材料(玩具
或者其他孩子能操作的东西),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不受打扰的前提下尽情的玩儿,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样孩子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身心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能专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后,他身上的很多毛病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孩子就能步入自己成长的正常轨道。比如不好好睡觉,不听话胡闹,不好好吃饭,大小便的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就能解决。这个很多毛病会消失我有点持怀疑态度,但又确实觉得这方面在Samuel身上还是挺明显的,比如Samuel确实能专注的做他喜欢的事,难道这就是他少生病,睡觉好,大小便好的原因??(吃饭好我就不敢说了,Samuel吃饭基本这个星期猛吃,下个星期肯定就少吃了,有时吃的多的总让人担心他吃撑,有时又少的总觉得他要成仙了,但我觉得这也很正常,不是什么大毛病,反正他自己最清楚“饥”和“饱”,我一直觉得饿了就会吃是人的本能,孩子肯定不会亏待他自己)。当然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并不能说明孩子不快乐没有得到满足感没有步入正常成才轨道,毕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好多因素决定的。。
下午4点零食时间:Samuel在吃坚果(核桃和杏仁),零食也要吃出健康

5.上面第4点提到适宜的环境,蒙特梭利的解释是:让孩子使用的东西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别人帮忙就能拿到。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孩子遇到的障碍就要少,所以生气就会少,心情自然会好很多,让他轻松、快乐的生活其间,这就是适宜的环境。我的理解就是比如儿童桌椅,儿童书架,儿童玩具架等等,这些家具与其能力相匹配,孩子想要想玩的时候遇到的障碍就会少。或者家里电视电脑电话等一大堆电源线,如果被保护起来或者都被挡在家具后面,孩子根本接触不到,也就不会每天和孩子说“不能碰”了。从这点上我再次觉得家里尽量做到安全proof很重要。当然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设计也不同,但我们可以本着如何减少孩子的障碍的角度去考虑来安排自己家里的设备。
每次我做面包或者饼干,都是Samuel的玩“面”时间。。他都会主动的把他的小面板,小擀面杖,小凳子准备好

6.蒙特梭利认为0-6岁是孩子construct
themselves最关键的时刻。以三岁为界限,在3岁之前,是无意识的,unconcsious
mind,3岁之后则是有意识的,conscious mind。孩子在3岁以前,孩子们的很多行为都是由一个内在的力量驱使的,她把这个力量称为horme.到了3岁以后,孩子的“will
power”才开始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孩子想打另一个,他 的horme驱使的,但是他最后并没有打,那是因为他的will power
战胜了他的impulse.这是三岁以上的孩子才会慢慢develop出的一个特质。我对号入座理解Samuel就是要到3岁以后孩子才会有对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3岁以前孩子做事情都是受horme驱使,然后通过试探家长的底线来慢慢积累发展自己的行为准则。
7.虽然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就是放手,给孩子自由,但她书中也提到教孩子正常的规矩是孩子发展所必需的。蒙特梭利提到: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儿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么儿童已经偏离的性格就会继续发展,
他们就会更加不正常。儿童是喜欢规矩的。如果做任何事都不受到约束,反而会让儿童有不安全感。在孩子特定的逆反期内让孩子去懂得那些规矩,并且执行,有些还是比较难的,所以需要家长有特别的耐心,要等待孩子接受的那一天(我的理解就是孩子2岁阶段自我意识膨胀经常说no,家长需要特别耐心的去应付孩子说“不”这个时期,家长该坚持的原则就要坚持执行,让孩子慢慢去接受“规矩”)。所以即便是放羊式的养孩子,但也应该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了如指掌的基础上进行的。哪些该放羊,哪些该纠正都是有一个尺度的。
8.蒙特梭利书里关于孩子玩和教育的章节里提到了很多蒙氏教具(我就当玩具理解了,网上很多有卖的,感兴趣的可以搜蒙氏教具montessori
tools)。我对蒙氏教具兴趣不大,但她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每个教具有最合适的使用年龄的。比如说pink
tower(蒙氏教具的一种),不是说1岁半的孩子不会摆弄这个,而是如果这个教具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拿出来给他用,他能得到这个教具带来的对于孩子感官方面的最大益处。如
果你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给她玩了,到了最适合的年龄(也就是有可能是他的sensitive
period)的时候,他因为玩过了所以可能不愿意再玩了,反倒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汗。。我看了这个观点后,才认识到为什么很多市面上卖的玩具都标明适合年龄,很多玩具小的孩子也能玩,现在看来是适合年龄玩适合的玩具,孩子才能在玩的过程中,心智得到最大发展。所以我把家里有些3岁以上的玩具(比如一套男孩子的工具箱),又都给收起来了。至于我把蒙特梭利反复提到的教具,等同于Samuel的玩具,也许不完全正确,但我觉得玩具不在于拘泥什么样的形式、质量、价格,纯粹就是看孩子愿意怎么玩,想怎么玩,能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就是好玩具兼教具了。
9.蒙特梭利还有个观点让我很吃惊,她认为不是大笑大叫就代表孩子快乐与否, 兴奋是表象,真正的快乐来自于self-motivation和self-confidence(这个不太好翻译,可以有不同理解),而这也是很多孩子能专心玩的原因(蒙特梭利书里一直把我理解的玩,称为work“工作”)。
Samuel在专心“工作”

10.其实对于蒙特梭利的有些观点我也并不是特别赞同,也许是我思想比较落后,她的思想超前很多,但是看完她的几本书,把一些我自己能接受的东西吸收并应用,也算是有价值了
。
写了10点体会,完全无条理,而且因为看的是英文书,要自己把蒙特梭利的观点思维转换成中文,所以意思不一定能传达准确,将就吧。基本把自己记得的印象深刻的写出来了,已经很长篇了,哈哈。。最后以蒙特梭利书里的一句话收尾:培养教育孩子,good
environment, good result. bad environment, bad resul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