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井陉古驿道》之——【微水村】

(2013-07-11 09:48:42)
标签:

文化

 http://s15/mw690/5c0227c4ge132abd55aae&690 

微水村

微水镇为井陉县城驻地,全镇地势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中间平坦,土地肥沃,境内山峦起伏,丘陵迤逦,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地、丘陵平均海拔高度为400-800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背水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该镇微水村。

微水村现有古道一条街,因这段古道在历史上是采用上游冲刷下来的红色鹅卵石铺就,故名——红石坡。如今这段古道的红石已被覆盖在水泥路面下,红石坡已没有了往昔的含义。走在古道上,街面两旁随处可见古店铺旧址,随意走进一处旧院落,便可看到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有两、三进式的深深庭院,也有阁楼四合院。

高家祠堂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当年古驿道红石坡街面上最早开店铺的一家。如今这座古宅已很少有人居住,往昔的繁华从进深的建筑,精美的砖雕,古朴的阁楼可见一斑。高家的后人在古宅门口开了小店,悠闲的做着手工,现代化的家居饰品和古老的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位高姓老人致力于古驿道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古驿道的资料。他告诉我们,在微水村古驿道上曾经有一座石桥——韩家桥。石桥是本村一位寡妇出资修建的,造型独特,桥头中间镶着一个石头狮子,雕工精美。此桥现已不存,韩桥遗址已为一片平地。村中的玉皇阁也已不存在。

在红石坡古道行走,无意间总能发现历史留下的痕迹,栗永老师在水泥路面凸显的一块石板上就发现了碑刻,字迹虽模糊,却能感受到它的久远,是一块很难辨别年代的残碑。

镶嵌在现代建筑上的石狮子、上马石、古碑,还有散落在街边的红色鹅卵石等,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条古道、古街的历史和沧桑。

  http://s2/mw690/5c0227c4ge132b63cdfd1&690

张家祠堂外景

 

http://s7/mw690/5c0227c4ge132b86d2076&690

在红石坡路面上发现的残碑石刻

http://s10/mw690/5c0227c4g7ceb790e4289&690

 

http://s11/mw690/5c0227c4ge132bedf33ca&690

红石坡上临街的古店铺和风格各异的古民居 

 http://s13/mw690/5c0227c4ge133c72615bc&690

http://s4/mw690/5c0227c4ge132c113ef53&690

 http://s5/mw690/5c0227c4ge132c33b3c34&690

  http://s14/mw690/5c0227c4ge132d2f3401d&690

 http://s12/mw690/5c0227c4ge132da25450b&690

 

 http://s10/mw690/5c0227c4ge132dd110ed9&690

 

 http://s4/mw690/5c0227c4ge132e2ad2f03&690

已经镶嵌在建筑上的古石狮

 http://s9/mw690/5c0227c4ge138d62f32c8&690
    这块镶嵌在建筑上的《微水镇》石碑,从依稀能辨的字迹看,上款为:直隶正定府井陉县;下款为:明万历元年夏四月立。距今已有430年多的历史。是微水村历史的见证。
http://s5/mw690/5c0227c4ge132c7c32324&690
乾隆22年重修三皇姑庙的碑文
http://s8/mw690/5c0227c4ge132ca4ebdf7&690
如今的三皇姑庙
http://s2/mw690/5c0227c4ge132d09b05d1&690
古道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才是这片热土的未来和希望!http://s13/mw690/5c0227c4ge132d7b9658c&690

 

 http://s10/mw690/5c0227c4ge132c5238979&690
散落在街头的红石,古驿道红石坡就是用这样的红石铺就。
http://s15/mw690/5c0227c4ge132e5a31e1e&690

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背水列阵攻克赵国之战,就发生在微水村。附资料如下:

背水列阵:

    韩信率汉军沿井陉古道星夜兼程,挺进到距井陉15千米处安营扎寨。韩信经过周密的考察,设计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夜半,韩信派轻骑2000人,各执一面旗帜,潜入赵营之侧的山林中隐蔽起来,并派万人大军在绵蔓河东岸,背靠河水列阵(据说在今天微水镇)。赵军听说韩信背水列阵,都讥笑他不识兵法。天将破晓,韩信亲率大军,高举汉旗,直扑井陉口。陈余率军迎击,战鼓雷动,战马嘶鸣。两军混战多时,汉军佯败,一路上丢旗弃甲向绵蔓河方向撤退。陈余率军奋力追击,追到汉军背水列阵之处,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汉军将士深知,前是敌军,后有河水,自陷“亡地”,已处绝境无退路,个个拼死战斗。此时,潜伏在赵营附近的2000名骑兵,乘机突袭赵营,拔下赵旗,改树汉旗。陈余久战不胜,下令收兵。在返回途中,忽见赵营插满汉旗,将士大惊,军心大乱。占据赵营的汉军和韩信的主力前后夹击,赵军惊慌逃散。陈余率残部南逃,后在赞皇被俘斩首。这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著名战役“背水之战”。战后,将士问韩信为什么背水列阵?韩信说,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背水列阵是韩信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