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字 与 我 们 的 生 活
(2010-12-06 11:36:22)
标签:
仓颉方正宋体宋简体文化功能杂谈 |
分类: 悦读童心 |
汉 字 与 我 们 的 生 活
一
、字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因小失大 猜一字
多一点能吃,少一点有用。 术
一加一不是二。 王
要一半,扔一半。 奶
二、每一个民族都应该热爱自己的语言。
文字有两个功能:记录语言和文化功能。而文化功能是汉字独有的,不仅如此,文字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福建人讲话北京人听不懂,但是写出来我们就都能够理解,这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字。
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要写个“人”字,就画个“人”形,这是个侧面的人形。写“日”字,就画个圆圈,因为太阳上有黑子,就在圆圈里划条线,或点个点。“月亮” 的“月”,因为有“阴晴圆缺”,又为了和太阳区别开,就画成的样子,当中的线条表示月亮里的阴影,这些照东西的形象造的字,叫做“象形字”。像一幅幅跳跃的画,流滴出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些看得见的简单的东西,可以照着样子画,可是有些复杂的事物就很难画,有的根本就画不出来。例如“采”,我们不能把人在树上采摘的整个形象画出来,怎么办呢?画一只手在树上,就表示采摘的意思,“尖”的意思没有样子照着画,就在“大”字上加个“小”,上面小,下面大,不是“尖”吗?用两个或几个字放在一起,让我们来体会它的意思,这种造字方法叫“会意”。
用象形和会意的方法造字,是很好的,但是,有些字没法画出它的样子,有些字也不好用会意的方法来造,而我们讲话,要用的字很多,这些字,说得出,却写不出,怎么办呢?古代的人,加上相关的偏旁来区别。比如,已造了一个“青”,要说水“清”,就在“青”字旁边加个“水”,造个“清”,如果说“邀请”的“请”,就在“青”字旁边加个“言”,要是“感情”的“情”字,就在“青”字旁边加个“心”,“晴朗”的“晴”呢,加个“日”字好啦。
三、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又有山阴的一个道士,养了些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高兴兴的抄写完《道德经》,就用笼子装着鹅回来了,觉得很快乐。
四、 汉字有它的声音之美。
儿歌:
童谣:盖花楼
盖!盖!
盖花楼。
花楼低,
碰着鸡。
鸡下蛋,
碰着雁。
雁叨米,
碰着小孩就是你。
古诗:例如冬天的。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绕口令
天上看,满天星,
地上看,有个坑,
坑里看,有盘冰。
坑外长着一老松,
松上落着一只鹰,
松下坐着一老僧,
僧前放着一部经,
经前点着一盏灯,
墙上钉着一根钉,
钉上挂着一张弓。
说刮风,就刮风,
刮的男女老少难把眼儿睁。
刮散了天上的星,
刮平了地上的坑,
刮化了坑里的冰,
刮倒了坑外的松,
刮飞了松上的鹰,
刮走了松下的僧,
刮乱了僧前的经,
刮灭了经前的灯,
刮掉了墙上的钉,
刮翻了钉上的弓。
这是一个星散、坑平、冰化、松倒、鹰飞、僧走、经乱、灯灭、钉掉、弓翻的绕口令。
汉字文化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习汉字文化,用好汉字文化,为我们的民族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