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干妈》:清苦之下,艺术花开(5P)

标签:
干妈张伟杰经典重访韩寒娱乐影音纪录片 |
分类: 电影:电影笔记 |
■【一个人的电影时光2009】之58
■《干妈》Mother
导演:张伟杰/人物:王桂英、杨老汉、计划、万珍、臊蛋、路线/中国2002年/纪录片
“我这把剪刀——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剪个鲤鱼跳天河;能剪猪能剪羊,生产劳动全剪上;我剪一棵万年青,青万年,遇上花草都剪全。”——王桂英《剪纸歌》
韩寒要办杂志,稿费给到了2元钱一个,他说想用较高的稿费改善一下撰稿人的生活,帮文人找回基本的尊严。为之感动----艺术家的灵魂都应该清高起来,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这是对艺术的忘我,也是社会对艺术家的尊重。
纪录片《干妈》讲的这个民间艺术家的故事却让人心酸不已。62岁的王桂英是江苏徐州一个村子的农民,老人自七岁开始剪纸,其作品风格粗犷、简约、大气,许多文艺评论家称“发现了当代的两汉遗风,发现了中国的马蒂斯”。她在全国的展览中多次获奖,还被联合国授予“民间艺术美术家”称号。但老人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一家六口人靠着一亩多薄地勉强糊口。为了给二儿子娶个媳妇,老人咬着牙借了四千多块钱造了房子,可是儿子还是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打着光棍。老人的老伴得了癌症,无力治疗,只能等死……
难以想象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她被文艺评论家们高度赞扬的作品,只能在乡村的庙会上以几元钱一副的价格出卖。面对讨价还价的乡民,老人一言不发,只顾着让剪刀在纸张间舞动,老人的光棍儿子辩驳着:“这纸不值钱,但这是艺术,是艺术,艺术值钱……”。到了夜晚,娘俩在最便宜的旅馆里盘点这一天的收入,25元钱,只够来回的车费。
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个剪纸个展。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个展终于在徐州办成了。许多领导前来剪彩,也有许多从京城来的专家对老人的作品进行评论、讨论。但镜头里的老人却木讷沉默,没有任何表情。也许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听不懂专家们口中的“后现代主义”等等是为何意。晚上,城市的霓虹中,孤独一人站在宾馆阳台的老人点燃香烟,雕塑一般。
众人散去,老人回到村庄,日子依然操劳,生活依然清贫,间或,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她操持剪刀,一幅幅作品便灵动而出:打石榴、晒谷场、收割、出葬……
其实,老人的灵魂应该是清高的。在窘迫的生活条件下,她依然可以拿起剪刀,把自己对乡村的理解和感情幻化到一张单薄的红纸上。也不要说这是老人的乐观豁达使然吧,最不矫情的解释是,这是老人生命之中最大的乐趣,她能通过一张纸找到自身的存在,和社会的认可,以能缓解自己在生活力的孤独和受难-----或直接说,只有在舞动剪刀时,她的灵魂才是轻盈幸福的,剪刀落下,就是一梦醒来之后的生活艰难。除此之外,她和其他的农村人没什么二致。
第七届亚洲电视奖上,《干妈》获得了纪录片大奖。它被进行了各种解读----它的内涵足以撑起各种解读。但抛去结构、手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我最想说的是,这个片子中真实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对比才是根本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艺术家对比清贫、不识字的老人对比精美的作品、西装革履油光满面的评论家对比沉默寡言饱经风霜的老人、乡村对比城市……每次对比都能激发观众五味杂陈的情绪,进而激发观众的心灵震颤。
没有解说词,这个片子所有的情节都是通过老人和其他人的寥寥言语来进行推动的。对此,编导张伟杰的解释很是绝妙:面对老人的剪纸,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面对老人的生活,任何旁白也都是多余的。纪录片本就该如此,遵照纪录的本意就可以了,主人公之外的任何话大都是画蛇添足。
几年后,上海电视台《经典重访》再次走进老人的家里时,她客厅里的旧沙发已经换了新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老人生活的一种行进中的改变,如果是的话,让人可以欣慰一下;但老人的儿子依然光棍,“也有说媒的,但嫌弃家里穷。”这算是老人在有生之年理最大的心事了。
片名《干妈》的意思是,在拍摄过程中,编导把老人认作了干妈。由此我们相信,这是个充满感情的片子。
【图片选自编导张伟杰博客。文字部分引用或转发请注明作者】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