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哭泣的骆驼》:动物的悲情母爱

标签:
哭泣的骆驼杂谈纪录片 |
分类: 电影:电影笔记 |
■【一个人的电影时光2009】之54
■《哭泣的骆驼》The Story of The Weeping
Camel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主演:扎那•驰布、驰幕/德国、蒙古2003年/纪录片
看片名,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充满悲情的电影----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骆驼这种温顺的动物都被赋予了悲情或者悲壮的特殊含义。
我错了。如果不是封套上标着这是纪录片,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一个事实:一个难产生下了一头白色幼崽的骆驼,始终拒绝给孩子享受自己的奶水,小骆驼奄奄一息;几天后,帐篷里的老人让孩子去市里请来了一位乐师,在乐师的琴声和女主人的歌声里,母骆驼竟然流下了眼泪,开始让孩子吃奶。
哭泣的骆驼!我看见泪珠大滴大滴地从骆驼的眼眶里流出来,开始和原来一直冷漠对待的孩子亲昵,这实在不能轻易的用什么生理原理去解释----在僵持的时候,我以为老人会请来兽医,绝对没想到请来的是乐师。苍茫的天空下,舒缓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让人、动物与天地融化为一体,为世间情为何物,在这一刻直让人唏嘘不已。
纪录片首先要忠于记录。导演要做就是选择记录的对象、场景和在根据表达意图在大量的素材中进行筛选、重组。《哭泣的骆驼》里,有一个明显的表达意图,就是生灵和天地的对比,这里的生灵是牧民、牲畜,这里的天地是空旷的戈壁大漠,生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是渺小的,但生灵的爱是伟大的,所以母亲和孩子的,母羊和羊羔的,母骆驼和小骆驼的,是如此的从容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