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成了电线杆(3图)

标签:
参考消息新京报鲁迅中缝贴花小广告叹小竹杂谈 |
分类: 生活:生活家 |
3年前的一天,在街头报刊,一小伙对报刊亭老板说:“来份《参政消息》”,这句话让我转过头对他注视了3秒,满眼诧异。老板很利索地取了报纸给他,他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纸走了。我问:“刚才那个报纸是《参政消息》?”老板说是啊。我说:“您错了,它的名字是《参考消息》……”老板无语。
而后又陆续见到一些把《参考消息》叫成《参政消息》的人----这都怪报头上的那个有些似是而非的“考”字。这四个字出自鲁迅先生之笔,准确地说是当年编辑们从鲁迅先生的草稿中挑选出来的四个字,拼在一起的,大抵是看中了这字中的铮铮铁骨。
其实,有人把它称为《参政消息》,倒也符合这份报纸的内容。纵观国际风云,横看国内动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政-治动向的平台;同时,它原来也是差不多和《国内动态清样》一样的内部报纸,这也为它的政治身份增加了一些神秘感。
作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参考消息》一直以严肃著称。一贯简洁大方的黑白版面(奥运开幕等重大活动稍有例外),稳重谨慎的采编态度,成了它的标志性pose。
然而,最近它身上的广告却让人大跌眼镜。贴花里的“碎石机”、中缝里的“七彩豆腐坊”、整版的“鹿茸参鞭酒”,整版的办卡的、办证的、出租的、贷款的“分类信息”----这些大多出现在《知音》《京华时报》、甚至报纸夹带的非法印刷品、电线杆子上的东西,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参考消息》,于是出现了左眼为国际风云皱眉、右眼看牛皮癣哭笑不得的“奇观”。
连《新京报》都不会登的这些小广告,《参考消息》怎么会当成香饽饽呢?
如果真的是看中了那点广告费用,我倒有个提议----涨价,从原来的0.6元涨到1元,首先,在全国报纸都纷纷涨价的情况下,《参考消息》纹丝不动显得“不合群”;其次,每天早上老板都要为找我4毛的零钱头疼;再次,以其巨大的发行量,涨0.4元应该可以可以抵得上这些垃圾广告的费用了。
目的就是不想让《参考消息》再被小广告继续“蹂躏”了,可否?
叹小竹︱2008-12-11北京
http://img12.tianya.cn/photo/2008/12/11/11056886_1886949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