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需要一份孤独----评《梅兰芳》

标签:
梅兰芳陈凯歌黎明章子怡孙红雷余少群王学圻电影叹小竹娱乐 |
分类: 电影:电影笔记 |
一 闲片:陈者为艺谋
在看《梅兰芳》的当天下午,我和朋友应邀去了刚落成的北京紫金剧院,这座由多明戈担当艺术顾问的剧院穷尽奢华,且仅有120余个黄金座位,“只给那些身价不凡的成功人士”,坐在里面看演出,我诚惶诚恐。晚上再看《梅兰芳》,一方戏台之下,黑压压的全是叫好的座儿----终于明白梅先生何以是被普通百姓广为赞誉的“人民艺术家”了。
说实话,我对《梅兰芳》期望还是很高的,第一是这是一个人物传记片,中国能够有胆识拍摄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导演不多,拍好的就更少,3年前的一部《霍元甲》就差点被口水淹死,霍家后人上诉法庭则更让它狼狈不堪;二是它的京剧题材,接着上面说,有勇气拍摄一个京剧大师生平传记的导演就更需要有面对票房的勇气了,京剧如今已经式微,流连于周杰伦和陈楚生的年轻人,多少会选择去看这样一个有些显得陈旧的电影?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京剧的,那绝美的唱腔和优雅的身段,着实令人陶醉;而陈凯歌作为这个片子的导演,只能作为我期待的第三个原因,我不否则陈凯歌是一个有才华而严谨的导演,但就像当年《新周刊》的一个专题标题一样“陈艺谋,张凯歌”,陈导为艺谋,但往往会陷入不可理喻的死胡同,而张导(张艺谋)则往往大奏凯歌;关于这个片子的主演,黎明,章子怡,陈红?了然没有欲望。
二 看戏:梅兰芳不是高大全
不得不说的是,《梅兰芳》片头的那一枚悠然滑落的梅花,制作得实为惊艳。而整个戏的一开场,从梅兰芳看大伯的信到同十三燕唱对台,情节紧凑,场面宏大,一看就是大师级的作品,但就像一首一开始即进入高潮的歌曲一样,从梅兰芳长大成“黎明”开始,整个戏就进入了平庸的副歌部分。
其实,从整体看,这部电影就讲了梅兰芳的三个大块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同十三燕唱对台,第二个是去美国演出,其中穿插了和孟小冬的恋情,第三个是拒绝为日军唱戏。一场电影,2个多小时,很难概括完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所以选择其中几个阶段也是常用的方式。这三个故事的选择也基本分在了梅兰芳的少年、青年和中年,而了解点梅兰芳的人都知道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则鲜为人知。应该说,这样的搭配应该挺好,但效果却非完全尽人意。
首先,三个故事衔接性太差。和十三燕唱完对台,马上进入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去完美国,又迅速进入了抗战时期。机器人和人之间的一个直观区别就是,机器人有外在的关节,运动起来机械十足,缺少血肉之感。而这三个故事即如让梅兰芳的三次机械性的摆臂,左一下,右一下,摇下头,完了。
其次,人物过于高大全。高大全是某个时代的电影特征,那个时代电影作为ZZ工具,必须让电影人物发挥它应有的典范作用。时代不同了,再搞高大全就不能服人了。梅兰芳虽作为一代京剧大师,但非天生奇才,所以不可能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对于熟知了梅兰芳台上风采的观众来说,台下的“十年功”更能打动人,但影片忽略了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把他放在了一个可以和唱了一辈子大戏的十三燕对台的神童位子上,之后更是顺水顺风,叫座儿声不绝于耳。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不人性的,没有人性的人当然也就无法打动人。我想,陈导演仅仅是想让观众花钱直接来影院膜拜一个人的吧?还有电影中一直在强调梅兰芳的“孤独”,梅兰芳的孤独何来?无解。
三 演员:香港一百年也只能出一个张国荣
陈导一部《霸王别姬》,成就了芳华绝代的张国荣;拍摄《梅兰芳》,陈导也许还想成就一个雍容华贵的黎明。不知道陈导有没有失望,但观众是失望了。在香港这么一个京剧的“穷山僻壤”,一百年也只能出一个张国荣,陈导不能太贪心了。
从很多年前,稀里糊涂地看了一部《天士梦》之后(我依然记得这个片子的名字,是因为它烂得让我咬牙切齿),我就对黎明的演技表示无语凝噎了。黎明在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扮演梅兰芳,但远远没有余少群在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出彩。他的眼睛呆滞无神,他的身材过于臃肿,这此为京剧演员的大忌,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扮起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整个片子中,他甚至没有一次上台表演(上台的那几次都是替身演员),而在和孟小冬素身对唱《梅龙镇》的时候,他的臃肿和呆滞显露无遗。更恐怖的一点是,电影还用了不少特写镜头来表现他的面部表情,视觉感实在毫无美意。
和黎明一样,表演痕迹太重的还有梅夫人,陈红。在演艺圈里,有很多夫妻搭档,换句更江湖点的话说,叫导演的御用演员,冯小宁喜欢御用刘小薇,王全安喜欢御用余男,张国立喜欢御用邓婕,顾长卫喜欢御用蒋雯丽,而陈导喜欢御用陈红,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但陈夫人这次完全没有了《和你在一起》里的那股神采劲儿,动作僵硬,面部表情单一,甚至在和孟小冬找茬的那一场戏里,明明是要哭的,偏偏带上了一副忍不住的“笑脸”,挤了半天才挤下了一滴泪。
有人评论说,《梅兰芳》里,配角抢了主角的彩儿,深以为然。忙着伺候美国老公的章子怡好几年没出来了,这次出演陈导的戏,也许有给它添个“国际化”的噱头的意思,不过更实在的一个意思是想告诉大家章子怡还是没忘了演戏并且很会演戏的。单看小章在和黎明的那场对台戏里,那身段和眼神,已经把作为主角的黎明压得灰头土脸了;和陈红的对手戏亦然,庞大的陈红在瘦小的章子怡面前,输的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比起王学圻,章子怡还得学习。王学圻绝对是个老戏骨,酣畅淋漓柔肠寸断地把一个十三燕活生生地摆在了银幕前面,所以不由得感叹一句,这戏抢得实在过分,把梅兰芳的平庸衬托的太扎眼了,所以,陈导应该再拍一部《十三燕》,看过《梅兰芳》的绝对会去捧场。
孙红雷似乎是定性了的黑角色,《天堂口》里的那身造型让人不寒而栗。但对于一个真正会演戏的人来说,定性实在是个侮辱他的词儿,所以在这部片子里,邱如白成为继十三燕、孟小冬之外的另外一个光彩的角儿。
大概,让观众知道在梅兰芳周围,有着十三燕、孟小冬、邱如白这样一些鲜活人物的存在,是这个电影最大的贡献之一了吧。
四 导演:陈红让他少了那份孤独
我前几周还在重复看陈导早期的《孩子王》和《棋王》,当然更喜欢的还是《黄土地》和《霸王别姬》,这些都是他早期的作品。后期乃至到现在的片子,《和你在一起》《风月》《无极》等,实在是过于浮躁,这意思不是说它们没有内涵,而是过于浮躁地想表达内涵。
《梅兰芳》里有句台词,“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电影海报中也有这句话:“他的一切都来自那份孤独”。大抵,这是陈凯歌对于梅兰芳这个人最深刻也是最个人化的解读。作品如人,所以我在想,是谁让陈凯歌有了这别具一格的“孤独”解读?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在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女人:陈红。
刚才说的陈凯歌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他的前期作品为他树碑立传,后期的作品则在透支他的名声。而前期和后期作品的一个分界点就是陈红进入陈凯歌的生活。在陈红之前,陈凯歌和洪晃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可以理解为他内心一直坚守着一份孤独,直到遇见陈红,就像梅兰芳遇上孟小冬一样,忽然阳春白雪。自此,作品还是直线下滑。
所以,当邱如白说出这句“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的时候,陈凯歌是不是也有假以他人之口在说:“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陈凯歌”?
我想,应该是。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如贝多芬,如梵高……
五
哗哗啦啦写了这么多,个人观点,也只当一家之言。但无论如何,想借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先生都该不朽”,无论这部影片属好属坏,梅先生都是备受百姓爱戴的一世芳华的人民艺术家。
叹小竹︱2008-12-6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