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巴林石意境很难,几乎不可能,因为用语言来阐明巴林石的意蕴和境界似乎根本说不清。
什么是巴林石的意境?
也许是石头质地、色彩、纹脉、雕刻创作等诸因素集合表现出的思想、情感混然一体,水乳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势必是石中有情趣,情趣中有意境,情与境达到完美融和。
一块巴林石之所以优美动人,那就该在体现石头意境的同时,也要表现创作者的“创意”,这就是借用雕刻形象来表现心意,让心意充分纳入雕刻题材之中。

虽然巴林石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审美毕竟有认识门坎和价值尺度。能看出一块巴林石的美,取决于雕刻创作者及观赏者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艺术欣赏历来有真假、有无、大小、深浅的强烈差别,这是真懂和装懂巴林石的一条分界线。

巴林石的意境是指石头原有材质、色彩、肌理、纹脉,以及表层下不易察觉的润泽、油糯性、透明度、光感、硬性等诱发,可能其中某一项或几项的突出表现,就可突显出优美的意境。不可否认,宝玉石自古以来即“卖身不卖艺”,材质本身的好坏始终是宝玉石的价值所在。相应地巴林石的意境并非全部来自后期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自然生成,天降灵秀,是石头本身就自带的多重、奇幻和美好的意境。当然,后期雕刻创作给予石头“第二次生命”,其给石头崭新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两者互为融和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则更为精彩。

简单说巴林石意境就是诗意的空间,无论自然生成,或是抒情创作,巴林石作品都要具有生情并茂、虚实旷达、生活跳跃而形成的诗意空间。
巴林石意境从来都是虚与实并存,既就在眼前,如同亲历般真实,又溢于言表,难以捉摸般虚幻于背后。虚用以衬托实,实在虚的管控下来布局,这是虚实相生的秩序顺位和结构原理。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民间雕刻传统上太过面面俱到,处处实在,每一处都精雕细琢,反而搞的非常死板和琐碎,完全没有主次的差别,以及虚与实的周旋和游戏。这样做完全失去了动感十足、生命澎湃的意境本质。巴林石面世的唯一使命就是展示石头本身的美,这实际是大自然及人类生命活力的体现,意境不外是我们表达真挚感情,展现生动空间,以及传达自然与人的灵趣。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石冻石雕壶,全部由陈明志大师雕刻创作。
感受巴林石的意境,就是对石头要投入真情实感,喜欢的不得了,全身心投入。还要由此展开想象空间,放飞梦想的翅膀,探求石头内里无边无际的超旷空灵,了解其后博大深远的境界,这样才能懂得石头的意境。也就是说有情有意,才能揉情化意融入石头内里,得到顽石焕发内与外感天动地的情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