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前些日子在呼和浩特,参观了平甫先生的“今雨楼”文化艺术中心,主人带我们边走边看,介绍说这里藏有明清流派印篆刻章及近现代名家篆刻印章1800余枚。现场看到琳琅满目的大量篆刻印章,不仅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四大印石石材,还有少量各类“外省石”,也就是中国各地出产的印章石。今雨楼的收藏以老式的明清印章为主题之一,上网查了一下,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星光灿烂的两大高峰期。前是战国、秦汉,后是明清。明清篆刻艺术打破了古代篆刻艺术在篆文使用上的局限性,书体的选择不再受限,大篆、小篆、缪篆等等“百花齐放”,古陶、碑版、砖铭、钱币上所用各种文字统统可借作印文,篆刻刀法的表现技巧也开始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明清时期产生影响至今的两大篆刻艺术流派,皖派惯用冲刀法,看重气势,手法灵动,篆刻的线条圆润而浑厚,风格相对阴柔和温和。浙派则多行切刀法,治印为本,刀凑石上,以切点连接成线,所形成的线条斑驳,充分体现出刀味。我对篆刻艺术历来外行,今天的话题也不在于此。我知道篆刻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鉴别的“两大难”。简单说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流派、书法功底等。若对这些没有深入研究,面对明清名家篆刻印章真伪识别就无从谈起。我虽有十几年收藏巴林石的经历,手里精品印章藏石不少,但我一点也不懂印石篆刻艺术,绝不敢说三道四,那肯定闹笑话了,只能从稍为熟悉的藏石角度来“就石论石”。
一是明清的老旧印章流传至今己几百年,历经漫长岁月,时光经久的风化,早就将印石抚慰的轮廊圆润柔和,肌体表面光滑顺畅,饱含自然风化的沁色“老光”。老石头整体光泽晶灿顺滑,石头密度紧实,结构细润,但有微微的凹凸不平感,极小点的反射光坚亮。这是石质老化收缩形成的自然现象。篆刻的线条表面圆滑柔顺,不那么尖锐、凌利,这是盖戳过多磨损,以及时久自然风化,使篆刻笔划消退和圆转。还有笔划间空隙的印底无明显刀痕,层面干净,没什么脏东西。我们判断老篆刻印知道这些,那些假冒名家篆刻印的人当然也明白,他们用新石新刻、旧石新刻、旧印补款、旧款补印、印章仿旧等多种手法疯狂造假。有意将篆刻章弄坏破损、击碎棱角,为仿旧烟熏火烤、茶煮药浸、涂胶抹油、抛光打磨、印泥沾灰等等。这为判定老篆刻印章平添了许多困难,但最终“狐狸斗不过好猎手”,
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明清老旧印章,还有一个直接了当的方法,并非百分百有效,但确实是鉴别真伪的有效方法之一,这就是从石头的历史发展及石头的品质入手。
明清时期篆刻用石主要是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那时巴林石还仅在当地有零星、简单应用,还未崭露头角,完全不为人所知,更不会在世面流行。象其它的“外省石”,即四大印石之外中国各省出现的石头,绝大多数就更不可能在那个时期得到应用,据此可以判断,凡是使用巴林石及“外省石”材质,而号称是明清篆刻老印章的统统是假货。
还有明清时期篆刻家们使用的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章料,品质不可能太差。一是当时的印石价格并不贵,印石可以源源不断的开采,使用的量却不多,差不多只在书画这个小圈子内,尽可以挑挑拣拣,不可能也没必要用差一些的石头。即使是寿山田黄石的价值那时也没那么邪虎,有一点可以例证,许多知名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都用田黄石冶印,象吴昌硕的自用田黄印有一大批。要真是“一两田黄一两金”,人们就不会如此“奢侈”了!还有委托名家篆刻印章,历来工费不低,没人拿块破石头来对付,总要选块品质中上乘的,这样才对的起名家刻印的身价。即使是现在,若是委托韩天衡、王墉等篆刻大师冶印,一枚章雕工要几十万,怎么也要用块精品印材才算“珠联璧合”,这是基本常识。
如上所说,可以下一个基本结论:凡是自称是明清篆刻老印,但印章石质不佳,地子不干净,杂质过多,瑕疵明显。质地不微透明、半透明及透明,干脆是过于干涩和枯萎的实地。以及色彩偏灰偏暗,脏乎乎,乱七八糟一点也不好看。当然还有钮头雕刻过于拙劣,
印材规格太怪异等其它原因,就可以判定是假冒伪劣。这虽然不那么绝对,但肯定是鉴别真伪的有效方法之一。
吴昌硕自用田黄印11枚(图片及小说明均源自《印石文化》公号,侵删)。
前一篇:2489/巴林石市场结构的变化
后一篇:2491/巴林石的线上交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