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1/巴林石能传承玉雕薄胎技艺吗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中国清代的玉雕登峰造极,是至今无法逾越的一个颠峰,其中玉雕薄胎作品为杰出代表。薄胎工艺学术上称为“痕都斯坦工艺”,由当时印度北部的莫卧儿王朝传入,这个王朝是蒙古人的后裔统治。清代玉雕的薄胎玉器大多是炉瓶器皿,轻、薄、飘为突出特性,外饰繁复和柔美的花纹,雕刻与打磨中风险重重,技术上绝无挽回余地,不可有任何疏忽,稍有差错,胎体必会打穿,花纹势必含糊,艺人不是艺高胆大,心细如丝,双手灵巧,绝不敢伸手。薄胎玉器精巧秀丽,薄如蝉翼、轻若鸿毛、晶亮宛若琉璃,早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的说法。乾隆皇帝尤喜薄胎玉雕,夸赞“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对薄胎玉器的精美赞不绝口。乾隆皇帝设立了薄胎西番作,专门从事薄胎玉器的制作,产生了大量薄胎玉器优秀作品。只可惜薄胎工艺太过复杂,极为耗时费工,以致于乾隆去世不久,这种工艺就失传了。过去和现在都有人号称重新掌握了这门技艺,也拿出了佐证的薄胎玉雕作品。我在网上看过这些薄胎玉器,精细柔美、典雅尊贵的感觉有了,但并没达到薄如蝉翼,薄如纱窗的那种程度。远未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这个问题只是我们今天要谈事情的“引子”,不在讨论范围。还是来到主题,巴林石可以传承玉器的薄胎技艺吗?其实巴林石涉及到薄胎技艺的只有雕壶这个题材,与薄胎技术沾边的只有雕壶艺术家陈明志及他的团队。
巴林石材质细腻坚韧,硬度虽不及玉石强韧凝实,但做为制作薄胎石壶的材料己足矣,完全可以做细做薄。当然前期选料务必无绺无裂,地子纯净无杂,结构细腻紧致。石壶雕刻制作要求非常精细灵巧,而且壶壁虽不苟求薄如蝉翼,但也要至少如同熟牛皮那样轻薄,厚度大概只有1-1.5mm左右。巴林石色彩丰富,色度轻重浓淡品类均有,雕刻创作为石壶尽展绚丽色泽,充分显示高雅气质。“玉不琢,不成器”,巴林石石壶的创意与制作,最用得上”琢磨”这两个字。记得有次和陈明志大师聊天,他说有时一把壶的创作要”琢磨”个一年半载,经常拿出这块原石思来想去,怎样依照石头的色彩、质地和块形,构造出好的意境、造型和情态,又自自然然在一把壶中体现出来。石头雕刻的过程,就是创作和思考之旅。一块野性蛮荒的顽石,避瑕去杂,扬长避短,升华为一件灵巧、雅致和优美的艺术作品,相石而为的巧妙的构思必不可少。
关于巴林石石壶的造型尽可能简单流畅,这个题材同紫砂壶一样历来看重内蕴的优雅飘逸气质,从不追求外形的奇特和夸张,简约、素朴和沉稳的形态最有魅力。石壶最好用一色至底的纯净石料,稍有俏色用在壶盖或壶身上当然更好。盖、把、身、嘴一色通透,如能从壶的内壁透视到外壁所雕的花纹或图形,这样的石壶从里到外尽透雅致与高贵的气息,被视为上品。巴林石壶要想壶壁轻薄灵透,外边所雕花饰宜用柔和曲曼的花草,或是规律整齐的图案,尽少触碰层次复杂,起伏过大的花色装饰,若要强调高浮雕的立体感,壶体就会厚薄不均,高低不平,胎体颜色的差别就会很明显,极度影响薄胎效果,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大为削弱,应该说一把石壶最精彩之处,就是薄胎薄到极致。所用石材应是透度最好的巴林玻璃地冻石,这样石壶的薄胎就己事倍功半。
巴林石材质毕竟没有玉那么硬朗凝实,硬度差了不少,是不是能做到玉石那般”薄胎”,另外有没有必要做的薄如纸张。对巴林石壶来说薄胎并非越薄越好,有的材质如太薄了就失去了石头的质感。关键是要达到壶壁厚薄一致,胎体内不留任何死角,壶的厚薄度与外形花饰雕刻形态完全协调,就可以称得上一把精美绝伦的薄胎石壶作品了。拿目前市场上的巴林石、寿山石、老挝石石壶来说,具有这样深厚的基本功,在出胚、整形、雕刻、掏膛等所有环节都达到精致、细腻,壶壁薄几可透壁,不出丝毫差错的只有陈明志大师。陈明志的“薄胎石壶”,具有灵巧、轻薄、飘逸的特性,外在雕琢的花纹同样轻柔秀美。这样的石雕壶打磨风险极大,技术要求高超,只要稍有差错,胎体就会被打穿击破。如此技术性强,难度大的薄胎石壶,目前整个中国石雕界只有陈明志创作团队具备这样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掌握到如此严格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