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广州的名人纪念馆上网查一大串,孙中山、廖仲恺和何香凝、邓世昌、詹天佑、红线女、陈寅恪、洗星海……最近为策展几个名人的海外展,专门跑过来看这些纪念馆。看了才知道,实际上有些是故居,比如詹天佑、陈寅恪、红线女,邓世昌纪念馆则在邓氏老祠堂里设立。有些是专门建造的纪念馆,例如孙中山、廖仲恺和何香凝。冼星海纪念馆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况,设于"馆中馆",建在番禺博物馆的一层。
我们首先开车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的中山纪念堂,可以进院停车,买门票即可免停车费几个小时。这个中山纪念堂建于1929年1月,是广州人及海外华侨共同集资,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兴建。当时由一个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是一座八角形宫庭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鲜明典型的中国特色。选址在这里是因为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这就是总统府旧址所在位置。这个设计师很厉害,将建筑力学结构原理应用巧妙,以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为结构,在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个柱子。1956年,身高5米的孙中山铜像重铸后立于纪念堂前。现在的中山纪念堂广场宽阔,树木花草成片,这得益于1963年对纪念堂的大规模翻修,一直保持到如今的样子。主要来看展览,购票进入后却大失所望,展览太过对付和简陋了。进入后发现,纪念堂内部主体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现在应该是个剧场。看上去有近百米的直径,有上下两层,座位一大片,据说有4000多个,出口也特别多,倒是进出方便。我很随便就在一个入口进入,舞台上一架三角钢琴和一个乐队正在彩排,坐下来听了好一会。孙中山先生的展览全部挤在剧场周边走廊里,分上和下两层。光线暗淡杂乱,空间狭窄局促,展览根本无法展开,也没办法设置新的现代展示功能。
第2站来到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馆,开车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一个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门口。据说这个地方原是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这所房子1928年就建成了,房子本身就是个"历史遗迹"。车到大门口,对保安说来看廖仲恺纪念馆,马上就放行了。问了怎么走,保安手指右前方一栋旧式小楼。由于是由栋陈年老房改用,这个展馆展区有点"支离破碎”,二层楼没有一个大房间,分了许多个小房间设置展览内容,除了介绍廖仲恺和何香凝,二楼有两个展室还放了他俩儿子的生平介绍。也许时间太长了,展览的版面都有些退色、发黄,文字稍显模糊。印象最深可能是房子年久失修,到处漏雨,不少地方都有接雨水的塑料桶,何香凝书房场景的蜡像还蒙上了防雨的透明塑料膜。
接着来到邓世昌纪念馆,这个馆不太好找,在一条弯曲小巷掩映中,位于海珠区邓氏宗祠内。这是一处蛮气派俊朗,整整齐齐的岭南祠堂古老建筑,面积有4700平方米。我们走近看到,门廊高耸,进去一个大庭院,形态有如船台。数了数有三路两进三院,格调空寂典雅,宽敞流畅,每一步都是一个景致。据说宗祠花园有邓世昌亲手种植苹婆树1株、灵芝2枚、婆娑数棵。睹物如见人,我自小就看电影《甲午海战》,敬仰邓世昌这位民族英雄。这纪念馆展示制作细致深入,运用了一些现代装饰语言,特装布置较多,比较耐看,是广州八、九个人物纪念馆中,设计和布展最为用心的一个。
詹天佑故居在广州西关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从一个小胡同钻进去,走一段狭窄弯曲的路就到。故居是一座典型的西关大屋,满墙素朴青砖、灵巧细致的木趟栊及满洲窗。紧临故居,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传来朗朗读书声,还可寻到一个小小的花园,里边有微型“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还有詹天佑的一座铜像,这当然是对这位“中国铁路之父”留世名作京张铁路的纪念。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展出面积受房屋所限,非常狭小局促,但也陈列了不少遗物,大都与京张铁路有关,还有詹天佑生前用过的一些文具。
我们还参观了万木草堂,这是清光绪年间,康有为赴京应试落第后,在此举办学堂,实质是为了宣传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这里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陈千秋、梁启超均在此求学。地址在广州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据说这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康有为在授课时,主要讲了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和政治沿革得失。解放后这里成为一个锁厂,再往后成为几十户居民大杂院,将此处破坏惨重。2004年广州政府投巨资迁走居民,加以修缮,才是如今这个样子。

广州中山纪念堂











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馆
















邓世昌纪念馆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康有为广州教学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