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19-02-26 15:44:25)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网上经常有些声音,说酒精度14°以上的葡萄酒才是好酒,酒精度13°以下的葡萄酒都不值一提。一些经营葡萄酒的商家以高酒精度为卖点,说高酒精度的葡萄酒在红酒中占比极小,倍为珍贵,声称一瓶酒内酿酒使用的葡萄串数越多,酒精度就越高。这些论点真有点"吓人",不是胡说八道,也是缺少常识。

应该说中国人从骨子里偏爱酒精度高的酒,喜欢喝中国白酒的人,相当多拒绝低度白酒,认为那水了哐叽,就是瓶白水,根本不算酒,他们只喝50度以上的烈酒,其它一概不理。全世界只有中国喝酒精度这么高的酒,西方普遍喜欢的威士忌只限于43°,他们所谓的"白酒"窝特卡从不超过40°,日本人、韩国人喝的清酒只有十几度。中国的白酒从来都是中国人自己喝,沒有第2个国家喜欢,其它国家向来不接受中国白酒。蒙古国男人那么喜欢喝两口,没白酒都活不过去,可也从不喝中国白酒,只抱着窝特卡狂灌,这可能是口味、习惯和传统等原因。中国白酒过于猛烈,辛辣的难以下咽应是被拒的主因。还有中国白酒喝法过于单调,不会象窝特卡那样冰到十几度喝,常用于调制鸡尾酒,也会调制为果味酒,中国白酒就是"一根筋",缺少“风情万种"。当有人宣传红酒度数越高越好,习性和心态使然,中国人更容易相信和接受这种说法。大家别忘了,国外红酒、威士忌当初进入中国,中国人不习惯,市场难以推动,经销商想了一着,兑雪碧、可乐或绿茶来喝,让酒变身混同为"饮料"来趟开市场,这该是多么无奈和痛心呀,那么多好酒就这样糟蹋了。现在红酒经销商为了好卖酒,接着忽悠,故意拿中国人偏爱的高酒精度说事,可要小心又被人家糊弄了。

现在出产的葡萄酒的确度数越来越高,原因种种,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加高,葡萄较过去可提早成熟,内积的糖分相应增高,由此酿出酒精度偏高的葡萄酒变得越来越容易。还有不少葡萄产地为让酚类物质愈发成熟,有意拖延葡萄采摘期,让葡萄积累的糖分更多。还应该意识到,如今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日新月异,让种植的葡萄抗击病虫害抵力增强,加之不断改善的土壤成分和葡萄植株修剪栽培的方法,人们掌控葡萄种植及产量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以上种种都促使葡萄植株日益旺盛,充满活力,果实品质愈精、糖份大增,酒精度随之自然而然升高。还有从上世纪80年代起始,世界葡萄酒画风己大有改变,不少酒评家及葡萄酒专业杂志编者,由于自己偏爱口感强烈的葡萄酒,凡酒精度达到 14%、15%,甚至 到16%的葡萄酒, 就会被他们高看一眼,给予好的评价,媒体舆论导向的力量可想而知,势必影响人们对葡萄酒高酒精度的认可。不可否认,时下高酒精度葡萄酒日益受到欢迎,人们喜欢成熟、果味足、单宁柔顺的葡萄酒,特别是中国人不待见有些酸的葡萄酒,更愿意接受口味偏甜,口感柔顺爽滑,容易入口的葡萄酒。酒商们当然要迎合市场,酿造成熟度高的葡萄酒积极性高涨,酒精度不可避免地一高再高。

以上啰嗦那么多,似乎都在说葡萄酒酒精度越来越高“理由充分"。客观评判这件事,就是一句话,不可以绝对化。任何酒精度的酒都有好酒,也都有一般般的酒,酒精度的高与低不代表葡萄酒品质的高下。旧世界产区AO级的酒大多数是酒精度低的酒,这是高品级葡萄酒永远的经典,地位不可动摇。应该意识到,故意晚摘,让糖分加大的葡萄所酿的葡萄酒,有“一俊避百丑"的嫌疑,酒的质量让人大可怀疑。并非好入口的酒就是好酒,这是中国人喝红酒最大的误区,这种过甜口,太柔顺的酒大多是仅供佐餐的“大路货",凡是100-150元以内一瓶的红酒,千万别说是“好酒",一定是佐餐的普通酒。真正的好酒其实没那么容易"下咽",总有百般滋味需要细细体会。





2018年8月30日晚,在挪威小城利勒哈默尔,选择猫途鹰网推荐当地排名第一的Restaurant餐厅晚餐。餐厅座落在一个带钟楼的老式房子,位于市中心,富有老欧洲优雅情调。内部装饰也是宫廷的感觉,高档精致,气氛温馨。想吃羊肉了,4个人点了两份清蒸卷心菜,两份羊架肉排,另叫了佐餐的红酒和啤酒。接待我们的女服务生去过北京和香港,上菜方式安排的挺好,将4个菜均等分为4份上来,每人面前一份。羊肉又嫩又香,卷心菜清甜,能吃到这么好的羊肉和青菜,真是幸运!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2083/红酒并非度数越高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