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书店重回大卖场

分类: 杂谈 |
去罗湖京基百纳转悠,看到4层开了家书店,进去看了看,面积不小,是个复合式的空间,有书、文具、玩具,最里边"埋伏"着一个咖啡馆。不过,一进书店就有股菜味,空气真不好。以为是连带的咖啡馆卖饭,制造了异味,太太还专意到吧台"核实",说只有甜品,不卖饭。我"胡思乱想",原来这个地一直开有个"金钱豹"自助餐,是不是"历史遗味"。我知道现在的书店画风早己大变,不是传统的单纯质朴了,而是多重体验的一个去处,时髦地说是个复合的文化空间,就是集看书、商务和休闲为一体。日本的书店这方面更"邪乎",去过东京的茑屋书屋,是个多边形独立建筑,外边是苍翠的园林和优雅的庭院,里边虽是书店,但有星巴克咖啡、运动器材店、健身房、宠物美容店、文具、玩具、餐厅等,完全是个复合式的文化空间,兼有读书、商务和娱乐的多重功能。
只是感觉不好,好象这种书藉、文创用品、咖啡,甚至简餐、健身等来"集合"的方式,这种"个性",一下子变成了书店的共同行为,又千篇一律,沒有区别了。就连过去舍不得,不愿意的座椅,也摆得到处都是,想坐下看会书,再方便不过了。早年去台湾,专意寻到诚品书店,看见到处是专设能坐下看书的凳子、椅子,别提有多激动,多震撼了,从没见过书店这么贴心、大方,心里充满疑惑,这么个翻书,谁还买书呀……那时中国的书店还满大街,到处都是,去书店看书还很重要,缺不了的一种"生活方式",沒有别的可选方式,我上街转悠,泡书店是必按一键。可现在,一部手机,或是一个电脑,就是个大书店,想查什么,读点什么,分分钟,这个时代,大型书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的确前些年,书店一批接一批倒闭,死得又快又难看,大卖场里的书店转眼都没了踪影,我去香港一定要去的设计书店,时代广场那家店去着去着就没了,海港城的连锁也改成小的可怜,大陆这边更别提书店跑得快了,似乎一夜之间,书店都睡了,找也找不到,可怕的是,即使有个把书店,我也没兴趣进门,懒得翻翻书了,遇到报摊,过去天天要到这探探头,要买点什么,现在懒得看一眼。订了多少年的《三联生活周刊》、《国家人文历史》、《人物》等刊物,从不离手的几份报纸,统统歇了……我的习惯刚改不久,不知为什么书店又受待见了,卖场中的书店又回来了,而且是一家比一家装修豪华、时尚,进去有如宫殿,更象个迷宫,又都不约而同卖起了文具、运动用品,卖上了咖啡、简餐,到处也摆上了座椅,想怎么歪歪一下,都随你意。原来是卖场被互联网商业挤得快活不下去,招引不来人,这会却发现书店挺粘人,来了人就不走,翻翻书,总要呆上好一阵。哟,书店是个好东西,快来快来!?
据说大卖场开的书店都是超租金、免收租金,不然一个也活不下去,赚得钱还不够付房租,卖场稀罕书店,忍痛赔钱逗你玩,就让书店粘住人,吸引人。别说现在没人看书了,读书永远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的知性、优雅,甚至品性、身份都靠这本书来体现。就象人们现在戴手表,不为看时间,早己转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装扮,一种生活态度……
书店重回卖场,一度被“抛弃”的书店,现在开始成了商圈“标配”,起眼的亮点,重返人们的生活,这个时代看不懂,又清晰、功利的可怕……实际上大量“回归”主流商圈的书店,若是正常经营,根本活不下去,全靠卖场施舍租金,特别关照,别类饲养,才能“苟延残喘",管他呢,对我来说,到卖场又有了个喜欢的地可去,这多好呀!
深圳壹方城这家手机写不店名的书店,看得出在努力营造一种复合式的文化空间,有书、咖啡店、文化用品店,虽感觉还差点劲,但藏书量的丰富,到处有可坐下阅读的地方,就挺招人喜欢了。买了一堆书,真心表示这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