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2018-04-25 15:08:25)
分类: 巴林石漫谈
这是个饶口的标题,但意思很明白,就是中国的"名石"雕刻,不扩大范围,主要指中国四大名石的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石,或与之相类似的石头,越来越多不象石头雕的了。石头表层油光滑水,铮铮发亮,一副细眉顺眼,精致无比的样子,怎么看都不象石头雕的。好象陶铸瓷制的,似乎玻璃翻的,又如同塑料倒腾的。石头原本那种坚韧、细密和硬实的感觉荡然无存,更别提石头的内在质感,外露的品性,那更一点都不沾边了。石雕不加区别,一概都上的最后一道工序打磨抛光,实际是成品完成前倒计时的精雕细琢,押后的修饰处理,给石头整个罩了一层蜡光,象溶了一层玻璃,看上去精致美观的同时,石雕己变了体味。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百度百科如此解释。石雕做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赖以看家的本领,就是以石立身,以石传形,以石抒情,不管为石头引入何种题材,创造什么形象,千雕百刻之后,从根本上拿出的仍是块石头,一定看上去是块用石头创作的作品。再说绝对点,石雕作品必须保留石头本身的天然属性、质感和特征,尽管赋予了作品题材内容,雕刻艺术处理,将其升华为艺术作品。但所用石头仍不改野性、原始和蛮荒的本色,依然是大野地,重山峻岭随时可见的一块石头,或多或少留有斑驳、划蹭、碰撞的痕迹,这石头似乎还在呼吸大自然的气息,不断在鲜活成长……观赏、触碰、抚摸、抓握、举放这样具有生命力,活生生的石头,我们对石雕艺术作品质感的了解如此真切,增加了对作品内容的知觉,并通过这些表层的体验,感知向石体纵深延伸,获得更强烈艺术美的体会。
石雕作品象石头雕的,说起来轻松,做到并非易事。传统的"相石而为"、"一相抵九功",强调依石就色构思,最大优势恰当运用材料的质地、色彩,能把最鲜亮跳闪的地方巧妙"俏色",被视为高明之举。可古往今来,俏色俏得妙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太多了,都有点数不过来,就这么一着,沒完没了,真有点"审美疲劳"。在习惯性的传统维度中不断重复,早就没了新意,太过保守和程式化了。相石得当再动刀,表面上重视石材本身的特性,但这主要是为表现主题,让石质石色切合题材内容,增加作品的美观性而己。传统雕刻历来也重视材质为王,章鸿钊所著《石雅》写道:
“古人辩玉,首德次符",这个"德"就是指材质。雕刻艺术家马学武说:
"首先赏玉,其次赏雕"。寿山石传统上一直主张的"温、凝、细、结、润、腻",这全是讲材质。只是这些说法,只局限于看重石质的好坏,并不关心在雕刻创作中将材质的质感,更为突显和放大。石雕象石头,一方面是尽量保留原石本样,少雕少刻,点到为止,造化为先。另外有意保留雕刻过程的痕迹,凿刻、撞击、擦划、坑凹等,触摸时就有明显的石头质感,让触感做为一种独立艺术价值而存在。石头专门处理的伸手好抓握、轻易能举起、能上手掂量的造型,让双手与石头产生互动的乐趣。石头的内在气场、材料品性也要通过触动加以向外传达、扩张,人对作品的感知也会同时向石雕的纵深发展,直抵中心。
雅臣藏石收藏的巴林石方章、钮章,依次为巴林石粉冻钮章、流沙冻方章、鱼籽冻方章、红花冻钮头对章、玫瑰冻方章、红花冻博古章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1816/越来越不象石雕的"石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