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95/内蒙人说的"个泡"

(2018-04-14 09:57:54)
标签:

情感

分类: 杂谈
去年有一天,我和太太在深圳地王大厦一韩餐馆午餐,邻桌是一男一女。吃着吃着,听到邻男一句话中,崩出"个泡"两个字。我与太太马上来了个对视,会心一笑,低声说: "内蒙人"。随口一问: 

是内蒙古的吧?,
是啊,你怎么知道?
嘿嘿,你肯定还是呼市(呼和浩特市)的,
沒错呀,你神了!
会说"个抛",呼市人没跑!

我们一起哈哈大笑,"一词"认亲,就凭这两个字,迅速敏捷,毫不犹豫,痛痛快快认了个地道老乡,自此交了个朋友。知道了他名字,什么时候来的深圳,做什么工作,业余喜欢摆弄游艇,还是海边度假楼盘的近邻,高大上呀,对面坐的是他太太。

内蒙古西部区的人都知道"个泡"是个骂人的话,而且是骂人最狠,最脏的话。但这两个字到底,究竟,彻底是什么意思,我问过许多人,谁也说不清楚,解释不明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泛指私生子",这样骂人够狠! 也有说能从文献中查到,在唐代是说公公与儿媳生的孩子,称为隔代同胞,简称“隔胞",这不是内蒙古的专用语。实际上这两个字从没有标准写法,没入过流,上过台面,从来都是天晕地转,鬼马神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确切标准。象翻译外文一样,从没有硬性规定,想怎样翻就怎划拉。我写的这"个泡"两个字,也是随便拿来,不会有对不对这件事,还有写成各泡、隔胞等等。只是音同,发声不会差,只不过有此地话和普通话之分。我只知道,这是句方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察布一样流传最广,使用频率极高,内蒙古西部受影响,也普遍会用,几乎人人会"骂",不分年令,沒有男女,时时常"骂",看谁不顺眼,看谁该骂,脱口而出,绝不犹豫。许多人养成了口头语,提到,形容某人,一定是"这个个泡"。不解气,发狠,痛恨,还要加重语气,这个"灰个泡"! "死个泡"! 前缀点啥更普遍,小个泡、老个泡、男个泡、女个泡。

毫不夸张说,如果说"他x的!" 是国骂,这个"个泡"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区骂",最具个性,完全独享,绝对有代表性,一听就知道是内蒙的,绝不会弄错。凭此"一骂",只喊一声,就两字,一点不啰嗦,摸黑也完全可以找到老乡,找到"组织",投入乡亲们大怀抱。就象我在开头讲的在韩餐馆的"遭遇",有点戏剧化,可以讲个好故事。我在这胡咧咧了这么多,完全是扯个趣,瞎侃逗个乐,不过,"个泡"确实是最具内蒙古特色的词句,最最内蒙古的特别声音。算是内蒙人一个识别标签,"身份"辩认的经典特征。

我来深圳久了,说"个泡"的时候少了,沒机会说,不具激发的条件,只在一大群家乡朋友聚着时,互相找亲切,嘻笑打骂时,才喊"你这个个泡"! 不点不忌讳,不打嗑,直挺挺地叫。 这时候这句话不是在骂人,没一点脏味,是喊绝对的亲人,没弄错一点点。若回家乡,回乡入俗,这个"个泡"就没完没了,挂在嘴边了。不喊不叫就不是内蒙人,就不是呼市这地的,就真是个有点"格料"的"个泡"了。




1795/内蒙人说的"个泡"
(内文与图片无关)
这幅照片是我原来读初中的学校-----乌海一中美术组,时过40多年后的合影,当时我还是美术组组长。照片拍摄于2018年春节,因这个时间未回家乡,这其中没有我。美术组人还未全,我记得还有张颖、苏兰、贾俊、周继胜。还有姓贾及另一个什么姓的同学,叫不上来了。我们当时的美术老师郑国斌,因车祸英年早逝,非常让人痛心!  深深地怀念郑老师。后排从左至右: 李光禄、石桂珍、方素玲、(右侧这个人不知是谁)、陈宝元、肖晨宇、信卫国、张德育。前排从左至右: 康凤英、段天颖老师、丁淑珍老师、闫立功老师、金惠萍、韩健君。大家都老了,不仅老师老了,学生也都老了,岁月流逝的无情,友情却从未泯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