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9/中国可怜的"熟年人"

标签:
旅游 |
分类: 国内外旅行见闻 |
日本人将50-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称为"熟年人",这个名称的由来,缘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一本著作《熟年革命》,书中指出50-65岁的日本人工作、健身、婚姻、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人们随之将这个年龄阶层叫为熟年人。这个"熟"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岁数成熟了、熟练了、熟透了。另外是指这部分人因历史原因,经历过非常特殊的一种滚烫的"熟"。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特别有钱,在全世界大肆收购,尤其差点将大半个美国买下来。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的日本人,正赶上这个时候,他们体验了极度的豪华,奢侈的享受,见识过最好的东西,见过大世面,至今仍保持中产阶级较高的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调,他们当然在生活品质和眼光要求上很"成熟"。可以说这部分熟年人现在仍是日本时尚消费的中坚,相当程度上代表日本文化和审美潮流的走向,是日本社会不可忽视,带有基础性的高质素人群。现在全世界的消费场所都普遍费劲心机招揽年轻人,日本却逆市而动,专门设有以熟年人为目标定位的知名时尚消费之地,比如东京时尚大牌云集的代官山,就有日本最受欢迎的茑屋书店,这个书店完全定位熟年人为目标群体,打破年令界限,不再是日本传统书店的朴素模样,书店建筑集群外是自然闲适的园林,室内设计优雅简约,书店配合媒介、商业空间、休闲的咖啡馆、餐厅、美容院、宠物店、健身房等设施,为读者营造了非常舒服愉悦的阅读空间。
日本的熟年人有如此的注目力量,说明这个群体未被遗忘,年令虽然大了些,依然有力量、有担当,有号召力,对日本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反观中国50-65岁的人群,首先还没形成单独阶层的概念,没有人注意这个群体,中国人对"熟年"这个说法很陌生,老了就老了,就是老了,一下子就划到老年人堆里,就算老年人了,官方就这么认为,媒体也一贯如此认定。都是白发苍苍,没人搭理了,再没什么好关注的了。实际上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50-65岁真不算年纪大,活到80-90多岁己很普遍,这两个年令段的生活状态、审美情趣、行动力量区别太大了,可以说完全不是一个阶层。可整个中国人口,这个年令段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处在上有老,下有小,承前启后最紧要的位置,他们的经济实力,消费水准也不容小视,可能是中国市场最有消费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可惜极难看到有专门针对这个阶层的时尚、潮流消费场所,能看到的不外都是所谓健康、养老之类。
还有中国50-65岁这个群体,从出生到成年,都过得是贫穷日子,经常挨饿,衣着破烂,能吃饱穿暖就非常不易,从没有得到过除了温饱之外的任何奢华享乐,可以说完全的穷的啦地长大。穷困局限了眼界,锁住了习性,养成了节俭。这一代人真得特别可怜,年轻时没过一天好日子,让他们去那里养成有品质的生活追求,以及较高的审美趣味呢?
改革开放后,虽然生活富裕了,补了一些课,见识了点花花世界,但骨子里的烙印无法去除,已养成的习惯难改变。让他们象日本熟年人那样"曾经沧海"般有眼光,有追求,有品味,何其困难。因此,中国有没有熟年人这个群体,能否形成让整个社会不可忽略的一个特殊阶层,的确让人困惑,让人存疑,这远不是一个年令段这么简单,仅一个"熟"字可以解释。
今年元月在东京新宿御园游玩,这是日本皇家庭院,这个季节枯草残雪,阳光明媚,随意走走,坐下喝杯清茶,心绪平静,别有一番情致……
前一篇:1768/日本的熟年人阶层
后一篇:1770/午后东京茑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