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仅在记忆中的家乡美食

标签:
家乡美食 |
分类: 餐厅评论及吃吃喝喝 |
妹妹的女儿这几天从北方来深圳,特地带来了内蒙古家乡的水果,河套甜瓜、小香瓜、呼和浩特的大杏。真是太懂我们的心思了,非常想念家乡这些水果,想吃的不得了,经常有马上就动身飞回去的冲动,想大吃特吃一番,唯如此才能一解思念和乡愁……。内蒙古家乡巴彦淖尔的西瓜又沙又甜,沙地种植,日照长,是中国最好吃的西瓜。俗称“华莱士”的河套蜜瓜细腻甜润,咬一口如同蜂蜜般满齿留香。小香瓜脆爽清甜,那叫一个脆香。呼和浩特的黄杏水嫩汁多,那里的杏也赶不上。还有呼和浩特的焙子,就是烧饼,羊杂碎、烧麦、奶茶、酱牛肉……,啊啊,想想都流口水,馋的都写不下去了。每到7-9月份,在深圳的内蒙古朋友,都麻溜地跑回家乡,大家在深圳还不大见得上,倒是能齐聚到家乡。有一年竟有熟悉的十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在呼和浩特“扎堆”,趁势大家在蒙古大营聚了一把,手把羊肉没少吃,酒喝的昏天黑地。喝多了内蒙人爱唱,折腾到半夜……。有朋友回到住处还发微信:“我盛开在草原上,我将凋谢在草原上”,这就是说我生是内蒙古的人,死是内蒙古的鬼。每个内蒙人的家乡情结都很深厚,不少家乡朋友的车里永远只放蒙古歌,天天早晨煮蒙古奶茶,过个几天就要吃顿羊肉,是那种大块大口地吃,否则就心痒难熬,馋的活不过去。来深圳20多年,我的朋友圈子主要是内蒙人,还是那句老话:“3岁养成的一辈子改不了”。
不过大家对家乡特色食物的虽有说不尽的美好向往,但当真吃到这些东西时,开始的欣喜若狂,满心欢喜,却常常很快感到失望和灰心。马上就会发现手中的食物,已不象原来记忆中那么好吃,那么美味。甚至感觉不好吃了,难以下咽。美好的心愿,瞬间被现实打个粉碎,那个绝望、悲伤呀!造成失望的原因可能种种,毕竟在中国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劣的条件下,食品安全和品质早已今非昔比,面貌全非了。你吃到的那个食物名字没变,外形没变,食材也似乎原模原样,但其本质和内在早已变得有所不同了。《舌尖的中国》电视片第一部和第二部都被称为“科幻片”,就是说片子中那些所谓的中华美食,名声不小,表面光鲜,看着极有食欲,但食材安全吗,水干净吗,制作有良心吗?这些东西能不能吃都是另一回事了。还有即使这些食物现在还完全是农耕方式生产,即所谓的有机食品,其实在中国有机食品也不完全可靠,说的和实际做的经常不一样。即使食材安全也有品质,也不能保证加工成食物后就好吃。举个例子说,有人说自己养的鸡是放养,吃的是粮食和虫子,养半年才出栏鸡,这就是土鸡,就是有机的鸡。可鸡生长环境的空气、土壤都不干净,喝的水是未经深度处理,有污染的自来水,吃的粮食也是农药、化肥种出来,那么这只鸡究竟品质如何,是否地道和安全就不用说了。内地的食品加工现在还普遍用自来水,用有无数添加剂的各种调味料,仅这两个原因,食物就已经有很大问题了。中国的自来水依然沿用百年来粗陋的处理方法,根本没有做去化肥、农药、激素的深度处理。
还有最可能的是我们已变了,我们的口味早已开始挑剔,吃的精致了,早已不是求温饱那个时候的饥不择食,吃什么都香了。那个时候一个白馒头就是天大的美食,能吃饱就乐疯了。就是食物本身现并没有多大改变,依然原汁原味,我们也吃着不香了,粗的拉的不顺口了。我们心里的家乡美食,也许仅是记忆中的美妙,印象中的鲜美和好吃。这是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记忆食物,是一种人生难以磨灭的喜好和习惯,但遗憾的是这种心底里如此的珍贵、恒久,现在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我们丢掉的东西太多了,青春、安宁、幸福,几乎所有的一切……
前一篇:1219/在圣彼得堡冬宫看画
后一篇:1221/捷克国家美术馆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