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6/去维也纳中央公墓

标签:
维也纳中央公墓 |
分类: 国内外旅行见闻 |
2014年9月17日在维也纳旅行,一早与同行一家朋友搭的士去了维也纳中央公墓。这个中央公墓名气很大,原因这是许多世界闻名伟大作曲家长眠的地方。有20多位诸如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等鼎鼎大名的音乐家安息于此。到了知道这个公墓其实是个很大的“公园”,占地240多公顷,共有墓穴33万座,不仅是奥地利最大的墓地,还是欧洲第二大公墓。墓地以宗教划分区域,其中人们必来的是32A区,不用说这个区域安葬的名人最集中最多。我们首先看到一座分离派风格的大教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公墓就是以此为中心发散开去。进教堂参观,里边肃穆庄严,构建精致,变化多端。站在教堂的台阶上放眼望去,满眼苍翠浓郁,鲜花遍地,整个墓区掩映于绿树花草之中,能感到的就是平静、祥和、静雅,没有一点孤寂、悲伤、凄凉之感……。找到了莫扎特的纪念碑,才知道这位大师并非安葬于此,而是葬在旧城区与中央公墓之间的圣马克舍公墓,但具体地点早就找不到了,只能在推定的位置放了“哭泣的天使”一座石雕。贝多芬、舒伯特、葛路克、海顿、老小施特劳斯的墓都有使用材料不一,造型各自,雕塑精美的墓碑,全部由知名艺术家设计创作,完全是一件精致、美观,让人震撼的艺术品。中央公墓这样的墓碑比比皆是,给公墓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氛。可以说这虽是公墓,但同时又是一座艺术博物馆,一座美丽的公园,让这里成为维也纳最美的地方之一,也是我们专来寻访最主要的理由。
欧洲墓地、教堂和公园在人们眼里都是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份,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墓地的位置常是城市最好,最中心之处。在欧洲人的观念中,人的死亡和生命一样神圣,墓地并非仅是死者安息之地,而是逝者与生者和谐共处的地方。这传达了一种理念,生与死并没有特殊的界限,当每个生命走过一段漫长或短暂,欢乐与悲伤的旅程之后,都将在这里得到永远的安宁、释然和沉静,这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欧洲人的宗教信仰也决定了对死亡理解与我们截然不同,所谓欧洲文明的发展,无一不与宗教信仰有关。这种对待生与死的超脱态度,完全可以在宗教中追根溯源。我们看到所有的墓碑,无论名人还是普通民众,都几乎只有姓名和生卒年月,并无官职和成就,最多有句“励志”的墓志铭。这是欧洲人认为一个生命的逝去,如同一个生命刚刚降临,都是那样简单和纯粹。一个人的墓碑不是炫耀往日的辉煌与成就,也不是为了永久的怀念,这只不过是生活一种平淡的迁移。墓地也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心灵的一座“教堂”。
对我而言,到这座举世闻名的公墓“瞻仰”,还有一种特殊意义。抛开中外对墓地文化的理解和观念不同。象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舒伯持、老小约翰•施特劳斯这样伟大的艺术家,过去我只能是聆听他们不朽的作品,阅读关于他们的文字,观看有关他们的影像,不管怎样都是距离远远的,遥不可及,高高在天上。只有在此时,我才能与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师距离如此之近,近在咫尺,让我感觉与他们更熟悉、更亲近了。跨越时代和空间,跨越天与地,跨越高山大海,这是与这些伟大先知、杰出灵魂,唯一可能的“相见”,这让我心情激动,片刻难宁,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前一篇:1185/在英国看美术馆
后一篇:1187/参观莫斯科新圣女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