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旧作拾遗36)谈塑料版画
(2015-04-25 15:25:57)
标签:
凹版版画铜版画塑料旧作 |
分类: 杂谈 |
做为凹版画主要版种的铜版画,十五、六世纪发明于西欧,盛行于十八、九世纪。但铜版画在我国初步发展则要晚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其原因是凹版画所用的铜、锌、铝等金属材料造价昂贵,来源困难,印刷设备也很缺乏,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凹版画的普及发展,我国的一些较边远偏僻的省份,几十年甚至从未有人从事过凹版画的创作,难怪有人把铜版画称为“贵族艺术”。近些年,为了改变凹版画创作极为落后的局面,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陈德祥,一直致力于凹版画简易新材料的研究,首次利用廉价的塑料版代替金属材料制作凹版画获得成功。其效果不仅近似铜版画,而且还有独到的特色。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铜版、石版、丝漏版画展览会上,他的塑料版画《人民桥畔》、《男人体》获得好评。展览会期间举办的座谈会上,他向许多版画界同行介绍了塑料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当场做了技法示范表演,受到热烈欢迎。全国性的版画刊物《版画艺术》对他的创新和作品做了积极的介绍。
陈德祥五十年代毕业于浙江美院版画系铜版画专业,学业优异,毕业创作《湛江港上》被选入德国莱比锡国际画展展出。《江边》等作品曾参加过全国首届青年画展。并被收入译成几国文字的画集,在国内外发行。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报刊如《版画》、《解放日报》对这些作品也发表过评论文章。但他更为可贵的是富有创新精神,不拘泥现有的凹版材料,一直寻找一种经济适用的凹版画代用材料,从而推动凹版艺术的发展。经过一次次不同材料的试验,他终于发现文具店里随时可买到的塑料版,是理想的代用材料。在广州美院陈晓南教授的热情支持下,他凭着智慧和才干,很快摸索出了塑料版画线条、色调的一套表现方法,并和他的学生一起以电烙代替药物腐蚀的试验,其效果与铜版画相差无几,一个凹版画的技术新突破——塑料版画终于创新成功了。陈德祥创作的塑料版画作品,多以人物肖像和风景画为主。他的《牧场姑娘》,以几组变化丰富的线条,加上巧妙的黑白层次和磨擦画面起毛而形成的灰色调,塑造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蒙族姑娘秀美形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