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巴林石大典后记
(2015-02-09 14:47:51)
标签:
巴林石大典色彩文化产业工具书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这是我的老朋友任保顺为即将出版的《巴林石大典》所写的后记,我们1974年一起下乡在内蒙古一个国营农场,之后许多年各经一番沧桑,1991年10月我离开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到深圳创业,第二年他离开政府,宣传部副部长的官不当了,跑来深圳与我会合。从那以后我们一直紧密合作到现在。
《巴林石大典》于2015年开年之际终于付梓。随着巴林石事业的不断发展,喜石、爱石、藏石的人越来越多。巴林石作为候选国石之一,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腻温润的品质,资源储量优势,倍受石家的青睐与推崇。为此,编辑一步内容更详实、更丰富、实用性更强的巴林石工具书,已是一件不容推辞的责任与义务。2008年由毕世才、曲万军先生共同策划,由巴林石协会向巴林石集团正式提出主项报告,并组成编委会开始着手编写,从策划到成书历时8个年头。其间搜集巴林石品种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为了尽可能做到品种齐全和具有代表性。笔者除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搜集外,八年来先后十余次赴浙江、福建、呼和浩特、北京等地,遍访商家、藏家,拍摄了海量的石种资料,加之笔者近20年来拍摄积累的图片近百万幅。本书所用图片就是从中遴选出来,基本涵盖到目前为止,巴林石所出产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广泛性和具有收藏性的品种。多年的相石积累,终修正果,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图片资料。又一次为广大的巴林石爱好者奉上了一顿绚丽多彩、斑斓四溢的巴林石饕餮盛宴。为此,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为一本巴林石工具书,最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准确、标准的参照物。说到此,本书的巴林石品种部分做到色彩还原准确,真实显现就尤为重要。从初期的拍摄,后期处理,再到最后的环节——设计、印刷,即要求突出石头的美感,又要保持原始色彩的准确。在拍摄过程中,稍有曝光不准,色温偏差,都可能造成石头品种本质的属性大打折扣。以其带来诸如色彩失真、品质打折,导向失衡的不利影响,失去做为工具书的基本价值。为真实的再现石种的色彩本质,笔者与深圳雅臣智业有限公司的印刷技术部门,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总结制定了一套从初期拍摄、后期处理,到设计制版,最终的印刷,包括纸张、油墨的特殊匹配与选用专门针对巴林石的印刷制作流程,值得书有所刊巴林石丰富的色彩层次、温润细腻的质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保证。本书500多幅图片的精美呈现,正得益于此。
多年与巴林石为伴的经验告诉我,要想出一本巴林石的“好书”,前期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的完美配合,以及与印刷部门的相互沟通与协调,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与基础。
本书的文字作者杨毅臣先生,早年毕业于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曾供职于内蒙古画报社、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多年的文字撰稿生涯及设计、编辑工作,为他所从事文化传播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多年来致力于巴林石书刊的设计、制作和出版,使得他逐步走上了学习研究巴林石的道路。
全书共几十万字的撰稿与整体设计策划,充分显露了他的才华与学识。也是他十几年学习研究巴林石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为巴林石文化发展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是本书的编辑出版不可缺少的主力之一。
本书的主编杨春广先生,多年来一直重视巴林石文化产业的宣传与推广,先后担任10余部巴林石专著的主编。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他亲自拟定纲要与出版计划,并多次安排笔者赴南方等地采集巴林石样品。在百忙工作之余,对“大典”的书稿亲自修改校订,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多次组织专门人员召开座谈会,对“大典”的编撰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升了“大典”的权威性、可靠性。为“大典”的顺利出版发挥了积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可以说,每一部巴林石书籍的出版无不凝聚着他对巴林石文化事业的关注与重视,无不倾注了他对巴林石事业发展的心血与奉献。巴林石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被石界认可与接纳,与他重视石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密不可分,巴林石历史史册将会永远铭记这样一位巴林石文化的开拓者和缔造者。
巴林石自进入规模开采以来,有关巴林石的出版物多达20余种。《巴林石大典》的出版,是集所有巴林石出版物之大成的一部巅峰之作。是对30多来所出现的巴林石品类一次大盘点;是巴林石上升文化品质的一次大提高,是整合资源、规范标准、打造巴林石品形象的又一大手笔;是巴林石文化、历史、发展脉络,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展示;是巴林石产业由资源优势向文化艺术优势转化的又一次飞跃。
此书的成功出版,必将为巴林石文化产业的蓝图天上一抹靓丽的色彩,也必将为推动巴林石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献给所有热爱巴林石的人,一簇芳香四溢,缤纷绚烂的多彩玫瑰!
在本书正式出版之际,特将向为本书提供热情帮助的戴新杰、阮万里、郑胜伟、韩广松先生一并表示谢意!
任保顺
2015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