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35/旧作拾遗(23)新疆蒙古族服饰与婚俗

(2015-01-29 16:07:11)
标签:

情感

新娘

女方

蒙古族服饰

边沿

分类: 杂谈

这部分写蒙古族民俗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也大都发表于《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晚报》的草原文化专栏上。后收入我的作品集《现代日用品的美》一书中。此书1991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发行。我对蒙古民俗没什么研究,当时写的也比较肤浅,在此仅算是个简单回顾吧。

 

清代由察哈尔迁居到新疆戍边的蒙古族,如今大都聚居在新疆博尔塔拉和巴音郭楞两个蒙古族自治州。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无论男女均着长袍,长达脚面,袖口又窄又长。冬季,男子穿的皮袍一般都不挂布面,只在皮袍周围和裤腿边沿镶两寸多宽的青黑色布边。腰带上,挂着精美的鼻烟壶和带花纹木鞘的蒙古刀以及打火用具。脚上一般穿羊毛毡袜,外面再套上“皮窝”。“皮窝”是用皮子剪成大小与脚相等的椭圆形,周围扎孔,串以皮绳,然后浸软扎在脚上,既耐寒又适于登山、骑马。妇女穿的长袍,式样虽与男子相近,但胸前、袖口和袍子的边沿,均镶有色泽鲜艳的花边。袍上缀有类似玛瑙一样的圆形小扣,排列得十分整齐好看。无论男女,都戴一种用红绿稠制成的四棱形为顶的皮帽。不同的是,女子的皮帽饰有红绿颜色的飘带。妇女还披戴边沿带穗的三角巾,另外,他们喜欢带耳环,每只耳朵戴两个,长可抵肩。这种习俗,至今还时兴。五十年代,还流行妇女戴“辫套”,现在少见了。“辫套”用青布或青缎制成,末端缀有青穗,绣有花纹,有的还饰有珠宝。

 

孩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父母亲就开始给他们张罗订婚。订婚前,南方父母要请人到女方家探听女孩子的情况。如果觉得如意,小伙子就要准备一个叫“海维纳马汝”的白手巾包,里面装上以一为单位的银物、火石、白糖、胶、茶叶及干果等物。这些物品,都有寓意:银白之物,表示彼此相爱,能够白头到老;火石意味着热情如火燃烧;白糖是说情意甜蜜; 胶象征着亲密无间,永不分离;茶和干果表示高尚及多子多福。男方把“海维纳马汝”托人送到女方家,明确表示求婚。

 

女方若是收下“海维纳马汝”,婚事就算基本订妥。此后,小伙子还要托人给姑娘家送三次酒。送酒的人数及瓶数,一般与送酒的次数相等。女方把酒收下,喝掉,这门亲事就算最后确定了下来。从此,姑娘家绝不能再反悔。

 

快要举行婚礼的时候,南方还要派人向未来的亲家献上洁白的哈达。双方相互敬酒,髙诵优美的赞词,衷心祝愿大家吉祥幸福,草原牲畜兴旺等。接着,进行欢快的对唱,场面十分热烈。然后,双方正式商定举行婚礼的日子。按规矩,婚礼不论喝多少酒,男方都要准备齐全,同时,女方要为姑娘准备马鞍、马镫及生活日用品等嫁妆。

 

婚礼前夜,新郎得去拜见岳父母,领受完热情款待,新郎告退出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乘马的马鞍具不见了。他必须向在场的人们反复献酒唱歌,几乎拖上一夜的时间,新娘的亲友们,才会把藏起来的马鞍具还给他。

婚礼之日,男方会派出隆重的迎亲队伍来接新娘,经过献哈达、祝酒、唱祝赞等仪式,女方的亲属才把新娘扶上马,众多人送新娘到婆家去。

 

新娘新郎手拿羊的肩胛骨交拜天地之后,新娘入了洞房。待到夜晚,伴娘把新娘的姑娘装束换下,改为已婚女子的打扮。这时候,新娘才能从洞房出来,去拜见公婆。婚后的第四天,要由新娘的母亲给女儿举行象征性的“掀帐子”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人们还要举行酒会,欢快地跳舞唱歌,表示祝贺。至此,新娘方可出外参加劳动,婚礼才算结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