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2014-12-04 16:13:24)
标签:

钟馗

蔺相如

刘备

暗八仙

唐明皇

分类: 巴林石漫谈

这是我为《巴林石大典》所写的几篇传统雕刻题材常用的故事、传说、典故。

 

独钓寒江雪

此雕刻题材源自唐代柳宗元所写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问,独钓寒江雪”。短短一首诗,已展现出极为苍凉凄楚的景象,白雪覆盖了飞鸟绝迹的山峦,早已无人踪迹的古道,白茫茫一片,渺无人烟。这是万物俱静,了无一切的孤寂之地,满目苍凉荒芜,让人无限伤感。只是这仅是漂浮的远景,眼前还有一位驾独舟、披蓑衣、戴斗笠的渔夫。他淡漠镇定,如铁铸般伫立,手持钓竿,独钓这“一江寒雪”,小小鱼竿让万般寂静中一下子有了动静、生气。这是多少旷远、神奇、深邃的意境,人与天地交融、天人合一,但依然是永远无法排解的孤独和惆怅……这首诗以最简洁的表述,写出了清寒世界,一片白茫茫之中,一个人那种极为深切的迷茫和孤傲。以后人们便以“独钓寒江雪”,比喻和形容一个人那种极为深切的迷茫和孤傲。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桃花源

“桃花源”这种说法源自东晋文人陶渊明不朽诗篇“桃花源”。其对与世隔绝,纯纯净土的桃花源,那种鸟语花香的美好自然环境,安宁平和的社会生活,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健康,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都做了极为生动热情的描述和歌颂。这里的人们不分贫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一切自给自足,自得其乐,这无疑是个非常美好,非常理想的和谐幸福社会。诗人充满幻想,内心极为向往这样一个平静祥和之地,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后人们就习惯了以“桃花源”来代表和形容社会的吉祥、生活的欢喜,用来指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暗八仙

暗八仙是一种传统吉祥纹样。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即汉钟离持扇,吕洞宾持剑,张果老持鱼鼓,曹国舅持玉版,铁拐李持葫芦,韩湘子持箫,蓝采和持花篮,何仙姑持荷花称为“暗八仙”。这一直是传统民间的一个流行说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八仙”。但不管“八仙”还是“暗八仙”,其纹饰都寓以祝颂长寿健康之意。

暗八仙实际为道教图案,鱼鼓、宝剑、花篮、笊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这八样是道教八仙所持八样法器。因为出现时见物不见人,所以才称之为“暗八仙”。民间传说这八种法器各有功能特点,鱼鼓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剑现灵光,可镇邪驱魔。箫度千波,使万物滋生;荷花不染尘,能修身养性;葫芦存五福,可救济众生;摇小扇乐陶然,能起死回生;玉板和声,可静化环境;花篮内无凡品,能广通神明。在道教宫中常见这八种法器的图案装饰,也可将“暗八仙”称为“道家八宝”,这既是用其代表八仙,又代表万能的法术,以及吉祥安福的寓意,是道家一种极有境界的美好追求。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女娲补天

飘渺远古时代地球遭遇巨大灾难,用以擎天的四根大柱瞬间倒塌,大地崩裂尽毁。天不能盖地,地不能承天,万物皆灭,烈火尽燃,洪水涛涛不绝。凶猛的野兽全跑出来吃人,天上的猛禽叨着老人和小孩乱飞……此危急时刻,女娲镇定地冶炼五色土用来修补苍天,砍来大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擎天之柱,用芦灰堆积起来堵住了洪水。使天地重获新生,天空重新清朗碧蓝,白云朵朵。大地恢复平静,重现生机。凶禽猛兽统统灭亡,老百姓又活过来了。女娲背靠大地、手捧蓝天,又一次让春天温暖、夏天热烈、秋天丰盛、冬天冰湛。她头枕方尺,身躺准绳,一有邪恶之气必除之,任何侵扰损害百姓之事必灭掉。传说中的女娲以雷电为本,应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侧,她手持奇特瑞玉,出行时隆重而风光。但女娲从不标榜功绩,不彰显名声,一切遵从天地自然,万物之规。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书是明代宋应星于1636年编写而成,这是部全面记述当时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巨著。“天工”之意是自然界为人类所提供合乎需求的物质,“开物”则指人们所具的生产技能条件,可以将自然之物加以生产运用。这部巨著共十八卷,配有一百多幅插图,书中内容有农业生产、化工、机械制造、矿物开采冶炼、金属铸造、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印刷等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当时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及所取得的成就。也记载了当时一些杰出学者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视产品挖掘、加工、制造,重视商品流通的先进经济理念。不愧为中国十七世纪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先后被译为日、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宋应星可以说是明代最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后世皆以“天工开物”比喻生产技术的神奇造化,创造无限。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东方朔

此人是西汉时期非常知名的文学家,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东方朔性格爽朗豪放,诙谐幽默,极为好酒,经常大醉。中国古代素有隐士,身为高人却躲避于深山老林之中。而东方朔则自称为“朝廷隐士”,以此意喻不得志。此人后世传说甚多,许多汉代题材影视作品都有东方朔这个人出现。

东方朔的传说多以与君王周旋为题,传说他屡屡冒犯武帝,惹得武帝大怒,又每每化险为夷,得到宽恕,谅解,甚至反而被夸奖,升官赐物。当然这都是源于他如何智慧、正义、诙谐才躲过大劫大难的。所以流传民间的东方朔的形象,无不搞笑、诙谐、幽默。代表了看透世间丑恶,人间是非,体现出表面啼笑皆非,内里却充满正义勇敢的中国士大夫形象。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钟馗嫁妹

钟馗的故事与唐明皇李隆基有所牵连。相传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返回皇宫,突然身染重疾,卧床不起,病势垂危。御医们心惊胆战,费尽一切心思,紧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丝毫未扭转唐明皇的病况,大家都惶惶不可终日,万分担忧。一天深夜,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一个身着红衣,一只脚穿靴子,一只脚却光着,另一只靴子挂在腰间的牛鼻子小鬼。这个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李隆基见此怒发冲冠,怒声呵斥小鬼不要跑。此时突然出现一个头顶破帽,身着蓝袍,紧束角带的大鬼。这大鬼一把捉住小鬼,先挖出小鬼的双眼,然后将其撕为两半吃掉。唐明皇赶忙向大鬼请教姓名。大鬼跨步向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南殿撞阶而亡,死后成为鬼王,誓除尽天下妖魔鬼怪。”唐明皇大梦醒来,病况一下子全消,马上好了起来。立即召见大画家吴道子,叙述梦境,让吴道子画一张“钟馗提鬼图”,画家落笔,李隆基惊讶不已,说:“难道先生一同与我入梦,怎么画得这样的象呀”。唐明皇重赏吴道子,并将此画悬挂于后宰门,用以驱邪避妖。正是因为唐明皇的大力推崇,钟馗得已确立天下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

民间还同时有“钟馗嫁妹”的传说。那是讲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此人善良,特别愿意帮助别人。曾赠银资助钟馗去赶考,但因钟馗面貌丑陋,吓着了皇帝,被立即免去状元。钟馗一气之下,撞阶而死。与他一起去考试的杜平竭尽全力,将钟馗隆重安葬。钟馗做了鬼王后,为报答好友恩情,除夕夜率众鬼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的故事。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负荆请罪

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赵国的士大夫蔺相如是出了名的智慧谋略,赵国还有个非常勇猛能战的大将军廉颇。某年,秦王相约赵王到渑池酒宴,席间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不敢相违,被迫弹了一曲。身边陪伴的蔺相如对秦王的无礼甚为不满,心想必须给赵王争回一个颜面。于是他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曰:“大王擅长奏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逼到这份上,秦王虽非常不悦,但也实在不好推辞,勉强在缸上敲击了一下。这时在场的秦国诸大臣纷纷不干了,气愤的大叫:“让赵国割出十五座城池,做为向秦王的献礼。”蔺相如毫不示弱,也高声大喊:“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就这样秦国一点便宜也没占到。事毕赵王为感谢蔺相如智慧勇敢,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廉颇闻之颇不服气,认为自己出生入死,战功卓著,蔺相如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官居我上,决定只要见到蔺相如就必定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处处忍让老将军,故意不上朝,避免与廉颇相遇。有次他出门,远远看到廉颇马车迎面驶来,就马上告诉自己马车夫调转方向躲开。周边的人都笑话蔺相如也太胆小了,怕廉颇怕的要死。但他一笑问:“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呀!”众人回应:“当然是秦王厉害呀。”蔺相如又说:“我敢在秦国当众斥责秦王,那又怎么怕廉将军呢。我只是想,强秦不敢犯赵,是因为我们有两个人在。我们要争斗起来,敌人就要乘机来犯了,我不能不顾国家的安危啊。”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很惭愧,于是廉颇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煮酒论英雄

曹操一个人不想喝闷酒,思谋了半天,叫人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非常高兴,心想这老贼请我喝酒,还真不容易。但同时也心里发毛,这曹操怎么突然请我喝酒,不会是找事吧。刘备还想到喝酒最容易说漏嘴,内心不断警告自己要十分小心呀!曹操和刘备把酒言欢,十分尽兴,聊的非常开心。此时曹操突然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刘备心里思谋: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迫不得已,不敢讲不敢造次呀。刘备于是故意顾左右而言它,不接话题,只张罗与曹操喝酒。这样绕来绕去,曹操大为不悦,很不耐烦。仰头喝完一杯酒后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闻听此言,刘备仿若头响轰雷,大为震惊。此时恰好天上响起了雷声,刘备为曹操所言惊讶的以致将筷子都掉到了地上。

曹操正用手擦嘴上沾的酒滴,听到筷子掉地的声音,说:“怎么啦?”。刘备边捡筷子边应付道:“这么大的雷,吓死了我啦。”曹操笑刘备大丈夫怎么可以怕打雷呀,这么胆小!刘备也乘机掩饰说孔子是圣人,也怕打雷呀,别说我区区刘备了。

刘备借怕打雷掩饰说出真心话,不敢与曹操公开讨论谁是真英雄,避免了杀身之祸,这就是有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哼哈二将

《封神演义》一书中说郑伦原为商纣王的部将,其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给郑伦身体窍中二气,只要他将鼻子一哼,这一哼会响如钟鸣,并同时会喷射出两道耀眼的白光,极刺眼,光亮能吸人魂魄,因此为其被称为“哼将”。此人后被周文王擒获,受教育后改邪归正,不干坏事了。但在以后又被商纣王的部下大将大升杀死。

陈奇也是商纣王的部下,也曾受高超异人秘传。其由此养成腹中有一道黄气,只要张嘴一哈,黄气就喷出,嗅到见到者必魂飞魄散。所以这人被称为“哈将”。陈奇后来被哪吒刺死。

在姜子牙封神时,敕免,郑伦、陈奇并册封两个官职去镇守西释山门,同时也要推广教化,保护法宝。民间后来称这两人为哼哈二将,并由此形成民间著名的一个流行传说。

 774/《巴林石大典》部分典故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